赵前奥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构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立体教研模块之“跨学科学习”教学策略研究与课例实践

2024-10-23 阅读1761

——隐贤学区语数校际公开课侧记

      (学科融合 打破壁垒)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首次提出语文 “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以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的要求。

    “跨学科学习”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打破学科边界与局限,在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将语文能力与其他学科能力综合起来,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全面提升语文课程核心素养。

    2024年10月23日隐贤学区开展了以“小学语文、数学核心素养之跨学科学习”为主题的教研活动。本次活动精心筹备,以语文和数学为主。语文工作室成员周翰林、陈晶晶以及数学科首席教师时培景三位教师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和独特的教学理念。隐贤学区各校各学科老师参与了专题研讨。

  语文和历史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语文中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等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它们通过文字的形式,记录和传承了人类社会的 历史进程和文化遗产。历史为语文提供了丰富的内容素材,如历史事件、人物事迹和社会发展历程等。这些被广泛应用于文学作品中。

    周翰林老师执教的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4课《圆明园的毁灭》第二课时。对课文的历史背景、内容、思想感情深入剖析。

    《圆明园的毁灭》是统编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以“勿忘国耻”为主题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采用倒叙的方法,先阐述了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不可估量的损失;接着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最后描述了圆明园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及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

    周翰林老师带领同学们领略曾经的圆明园的宏伟壮观,了解它被毁灭的经过,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灿烂文化的思想情感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课堂有规矩,教学才能精。同学们带着问题边读边划,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小组交流过程中,每位同学各抒己见,积极活跃,认真参与。

    一次次的阅读与感悟,周翰林老师充分挖掘"爱恨变换"的情感主线,不断激发学生的情感,带着他们在爱的情感中走进圆明园,在由恨而生的使命感中走出圆明园。

      周翰林老师把历史背景用视频的形式展示了出来,燃起学生乃至听课老师们的民族魂!学生纷纷表达了对英法联军的愤怒与谴责:

落后就要挨打

只有国家强大才能避免耻辱重复上演

希望祖国的珍宝能堂堂正正回家……

    课堂逐渐进入尾声,但学生们的豪情壮志未减。最后周翰林老师为学生带来了《少年中国说》,通过孩子们激昂的朗读,可以看出课堂不仅给孩子们带来了知识,更激发出了孩子们民族精神!

    语文为科学学习提供坚实的语言和文化基础。科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实证精神和探究能力。这两者共同作用于人文素养教育,能够使学生具备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陈晶晶老师精选教材,执教统编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16课《太阳》第一课时和初试身手。

    第五单元以“介绍某一事物”为主题,进行说明文专项读写训练。《太阳》编排在习作单元的第一课,是开启习作指导的金钥匙。本文是一篇科普性说明文,介绍了太阳的三大特点——远、大、热以及它与人类关系密切两个方面的内容。课文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最大的特点就是恰当地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将太阳的三大特点写得很明白。

    通过陈晶晶老师精心组织,适当引导,学生通过质疑、反馈、交流等形式,体会课文的内容。能够放手让学生自己找出太阳的三个特点,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看!同学们踊跃发言。回答问题时思路清晰,逻辑缜密。并通过观察和收集到的资料,认真地仿写说明文,陈晶晶老师为大家展示学生的精彩作品。

    语文科学融合不是简单地将两个学科的内容叠加在一起,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融合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满意度。因此,陈晶晶老师通过课前询问调查,一部分问题指向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以及说明方法的判断情况,一部分调查学生感兴趣、熟悉的事物。最终课堂练笔中的说明对象选择了大部分学生感兴趣并想写的说明对象——芍陂。

    从写作角度来看,学生要写说明文会面临资料搜集的困难,第一次尝试写说明文会有畏难心理,陈晶晶老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由课文学法到迁移练笔,由扶到放,循序渐进。

    数学和语文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中的逻辑思维、推理证明等能力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语文中的逻辑问题和推理问题。语文阅读理解的能力对于理解复杂的数学题目至关重要。

      时培景老师突破小学低龄儿童不能长时间专注课堂的教学瓶颈,执教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整理与分类第一课时《整理房间》。

    时培景老师认识到一年级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石。它不仅为学生奠定数学基础,培养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还为其他学科提供支持。如果学生在一年级没有打好数学基础,那么他们在后续的学习中可能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

    《整理房间》这一课时,教材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活动——整理房间。通过“画一画”“分一分”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分类,学会分类,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整理事物的习惯,并渗透爱劳动、爱家庭的观念,进而为今后学习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分类和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分类打下基础。

    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时培景老师抓住了这一特点,以生动活泼的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受到分类的乐趣。设计了“参观收拾整齐的房间、整理淘气房间、闯关游戏、课堂总结、布置小作业”一系列的活动。

    通过“认一认”“分一分”在游戏中加深对分类的理解,全班学生敢问敢答、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品格塑造是一个长期而持续的过程。时培景老师“从娃娃抓起”,他适时地教育学生以后要养成自己动手整理房间的好习惯。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用心参与垃圾分类,懂得共同呵护绿色家园,学会了自我约束,增强了责任感。

    如此趣味横生的一节数学课堂,为低年级学生数学未来的发展奠定基础。时培景老师课堂过渡自然、衔接恰到好处,这正是教师自身清晰严谨的教学思路、深厚的语言表达能力体现。

    在跨界中融合,在融合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春泥小语工作室注重新课标的导向作用,在扎实提升教育理论上深耕不辍;正视乡村教育实际情况,致力于校本课程的挖掘开发;着力在各类型公开课上引领示范,促使新教育教学理念生根发芽;积极构建语文核心素养立体教学模块,注重学生语文、数学及各学科融合教学。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更加深入地研究新课标,不断提升对“跨学科学习”的认识,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祝乡村小学素质教育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芬芳四溢、馨香满怀。

    说明:参考资料《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材、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教材,照片中出现手机是因为在线实时互动。

作者:赵前奥

编辑:时培景

摄像:孙晨晨、权凯悦、孙婕、房城鑫

审核:尹宗绪

附:《太阳》《圆明园的毁灭》《整理房间》教学设计

阅读 176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