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揽一缕秋阳,时光恬淡;拾取一抹教研之辉,岁月馥郁。杏花营中学语文组的听评课如约而至,仿佛一场精心筹备的文化盛宴,等待着每一位热爱语文的心灵去品味、去探索。
陈彩虹老师执教的《湖心亭看雪》一课,精准驾驭文言词汇的海洋,解析古文的结构与意蕴,提升学生古典文献的阅读力。通过诵读、对话的智慧碰撞,引领学生步入诗情画意的境界,学会从文字的缝隙中捕捉情感的细腻与意象的深远。如抓住文中关键句“明景”和“析情”感知体会作者淡笔浓情的写作手法。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培养其对自然美的敏感度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省思,构筑超凡的精神家园。
周丽敏老师执教的《藤野先生》一课,深度理解新课标中对第四学段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方面的教学建议:“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与他人合作,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亮点是将评价因素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无论是基础知识检测还是初读感知、深思细读,帮助学生自评,使学生对本节课有很好的认知,提高语文学习兴趣以及教学效率。
仝素萍老师执教的《乡愁》一课精彩来于细读,教师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与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比品味,引领学生体悟这首诗歌的深刻与厚重,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新意,更是读出了“语文”。整堂课,仝老师紧紧抓住“体悟”与“诵读”两个环节。促进师生互动,共同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正是因为有了师生对文本的深入细读,才有了对文本的深层的“发现”。例如“‘轻’与‘重’”这一环节,学生的发现可以说让人惊叹,能从“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中的一个“头”字,品出一种遥远与厚重。正如夏丐尊先生所言:“文本细读引发一种对语言的敏感。”
罗丽老师《记承天寺夜游》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篇古文。例如,通过朗读教学,让学生体会文言文的韵味和作者的炼字炼句功夫。引导学生把“念”“盖”“但”等字拖长音,读出寂寞之感、兴奋之情和感叹之意,从而深入理解文本的语言。此外,通过背景介绍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苏轼的写作背景和心境,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和感受。罗老师还进行了仿写练习:一声闲人,多少无奈。一声闲人,多少……让学生尝试模仿,从中体悟作者的心情。
秦让老师以《日暮下的孤寂》为主题的情境化教学,通过多种方法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情绪体验,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诗歌内容。通过寻找拍摄景物内容和增加画外音的方式,学生能够更好地体会诗歌中的情感和意境。但不足之处也很明显:一堂课内容较为杂乱且中心不够突出,没有凸现日暮下的孤寂之情,情景化教学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教学水平和组织能力,同时还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设计和准备情境,还需继续打磨。
李祥瑞老师的《与朱元思书》文本解读深刻。在课堂上 ,教师以“问题”来统领整个学习过程,引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加强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以“问题本位”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为了引导学生体悟文章提出以下问题:1.本文突出了富春江水和山的什么特征?2.作者从哪两个角度写奇山?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除此之外,让学生自己朗读、赏析、批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杜东升老师执教《故乡》一课,抓住鲁迅在小说人物创造的不同类型,以故乡和家乡作比引入,重点聚焦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纵向比较,与中年闰土与中年杨二嫂的横向比较,总结出本文通过典型人物处境和命运的描写,以反映某种社会现实。在人物的比较中,杜老师都以表格的形式提示学生顺利阅读,突出同一人物不同观察点的变化分析和不同人物多角度异同点的人物形象分析,这不仅对人物形象的赏析起到了支架效果,也对小说主旨的揭示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王微霞老师《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别人眼中的荒原——百草园,儿时鲁迅心中的乐土。百草园的美,王老师用这样的方式告诉大家:描美景,多感官,有动静;巧结构,有层次,要顺序;童心、童真、童趣尽在其中。这便是儿时的回忆,从未走远的记忆,这便是有趣的灵魂书写的有趣的童年!灵性与活力的课堂上,学生们聚精会神,教师语言如优美旋律,升腾跌宕,委婉动听;似缕缕春风,轻柔拂面,清爽身心;像股股清泉,缓缓流淌,浸润心海。
最后,各位老师们在办公室进行了评课,老师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肯定了优秀的环节,指导了可以改进的地方。交换一个苹果得到的还是一个苹果,交换一种思想得到的是更多思想,在集体的智慧中,收获了更多的知识。
听评课活动,如同一场教育的盛宴,让我们在品味中感悟,在交流中提升。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领略了各位老师的风采,更在互相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提升的方向。回顾整个评课过程,我们深感语文教育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每位老师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诠释了语文的内涵,让我们对语文教育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同时,我们也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教育的初心,不断学习和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而努力。让我们携手共进,为语文教育的繁荣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心灵的港湾,成为他们成长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