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人一课”放风采 用心教研促成长———滦州市第一实验小学数学组每人一课活动纪时

一实小.教育教学
创建于2024-10-22
阅读 351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了更好地贯彻实施新课程标准,探索小学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新方法,总结教学研究成果,交流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增强小学课堂教学的生机,滦州市第一实验小学于2024年10月9日起举行了为期一周的“每人一课”教学活动。数学组全体老师进行了非常精彩的课堂展示。老师们上课前精心准备,听课时认真学习,课后及时教研,热烈探讨,时刻反思,处处展示着我们一小数学教师高度的热情与责任感。

一年级

      一年级董敏杰、洪怡蒙、杨冬雪三位老师讲授的是《用5以内加法解决问题》,董嘉意、张乐、杨新蕊三位老师讲授的是一年级数学的《用5以内减法解决问题》一课。课堂教学中,六位教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条理清晰,课堂气氛活跃,每个孩子们都能积极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引导,引导孩子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有困难的同学耐心指导,激发孩子学习兴趣!虽然“同课异构”,但殊途同归!让孩子们收获满满!

       讲课结束后,参加这次讲课和听课老师们坐到一起,进行了评课。评课不仅是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更是对教师教学反思的促进。评课有助于教师们相互学习、借鉴和反思,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服务。

        “每人一课”活动以及评课都是提升教学质量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应该充分重视并发挥这些活动的作用,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二年级

《角的认识介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角,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而激发起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在上课伊始,王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活中的实物,重点突出“角”的部分,把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角,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在感知角的特征中,王艳霞老师设计了四个层次的教学:学生通过折角、摸角、说角、画角、指角等活动,让学生把对角的感性认识抽象成数学模型,形成了角的正确表象;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认识角的各部分名称及记法与读法;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清晰演示,再次加深学生对角的特征的认识,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乐,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苗强老师的《直角钝角和锐角的认识》是低年级学生对平面图形学习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二年级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在四十分钟的教学中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苗老师采用愉快式教学方法,设计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引入。其次还采用自主探索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摆一摆、分一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最后通过学生所学的新知,解决问题并引导他们总结全课。

三年级

       张祎老师在本节课中调动各种手段,努力开拓学生思路,引导学生在情景中感悟平移现象,通过画图来感受平移现象带来的乐趣,学生通过动口、动脑、动手,能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中。同时给学生提供猜测、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自我表现的机会,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到观察、思考、操作的活动中去,鼓励学生想方法验证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然后通过交流,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

       商张杰老师这节课以生活中旋转现象为切入点,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动手操作,引导学生深入探索旋转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应用,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充分理解旋转现象,课件准备充分,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高涨。

       熊宇珊老师整节课的流程安排由浅入深,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课堂互动丰富多彩,完美融合了趣味性与逻辑性,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知识与日常的紧密关联。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课堂互动性。

       石艳艳老师授课充满激情,生动形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教学内容丰富,条理清晰,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教材的理解十分透彻,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蔡敏老师的教学基本功扎实,在课堂上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用多种方式巩固知识点。整堂课的各个环节都衔接的恰到好处,由易到难,培养了学生善于思考的能力。课堂活动形式多样,充分体现了趣味性和层次性,让学生体会到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四年级

       赵军华老师的数学课通过设置学习活动,引领学生不断在学习中摘得学习成果,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特别是课堂活动,既巩固了知识又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

       王芳芳老师注重学生反馈和需求,用简练的语言讲解,讲解清晰,易于理解,启发思考,与学生互动良好。

       本节课通过精心设计实际问题情境,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李秀艳老师鼓励学生尝试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展现了不同的思路和解题方法,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探究能力,突破了教学难点和重点完成了教学目标。

      常晓坤老师的数学课通过收集整理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尝试列式解答—检验回顾反思这一完整的解决问题的过程,帮助学生理清解决问题的思路,引领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

       康丽娜老师这节课主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思考“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在课上的语言表达能力,从而掌握乘除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课上气氛活跃,学生积极参与,同时掌握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五年级

       张立艳老师授课内容是《相遇问题》,她借助线段图、学生表演、多媒体演示,更加有效的帮助学生正确地理解数量关系。整个探究活动过程注重了学生之间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张虹老师展示的是课例《三步混合运算》。张老师用复习两步混合运算的形式引入新课,让同学们复习带小括号和不带小括号的综合算式的运算顺序,为三步混合运算顺序做好铺垫。小组汽车拉力赛的形式,让同学们积极踊跃的参与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了课堂效率。

       屠建蕊老师在四则混合运算(二)第二课时三步混合运算教学中,注重让学生充分参与“综合列式”解题方法的归纳,让学生在充分地观察、整理中去感悟解题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初步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让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人,给学生留出了充足的探索空间,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索与交流。注意在做整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时,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然后按照先乘除后加减的顺序计算即可。不断提高解题难度,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挑战性,发展数学思维,丰富数学活动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年级任可心老师讲授的是《相遇问题》。整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教师能从学生特点出发,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探究新知,理解新知,课堂氛围活跃,效果良好。

六年级

       张红红老师这节课通过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周长公式与圆的认识相结合,让学生们大胆的猜想圆周长的公式会是什么样的?借助以前掌握的圆的初步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力图通过一系列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观察、分析、归纳中理解圆的周长的含义,经历圆周率的形成过程,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周金艳老师《圆的周长》这节课,让学生经历猜想一实验验证一寻找规律的学习方法和过程。这节课学生通过量、绕、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算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最后概括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生从数据中寻找共性的东西,体验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真正理解、消化、吸收本课重点内容,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学会学习。这个过程,学生主动参与、独立思考,体验了发现数学的乐趣,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实践及合作能力。

       高雅静老师本次教学主要围绕“圆的周长公式”的应用展开,通过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如何运用圆的周长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讲解过程中,高老师注重引导学生理解公式的含义,掌握公式的使用方法,以及如何根据实际问题的需求进行公式变形。

       黄巧艳老师教学“圆周长的实际应用”一课。在保证基本数学理论的基础上,教师使用各种生动的实例来辅助解释和讲解。这样可以更直观地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计算方法。此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并掌握如何正确应用这个公式。比如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还能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仲伟晨老师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深刻理解了圆周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更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积极参与,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 每人一课”活动不仅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还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学习。通过这种活动,教师们能够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生也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获得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体验,促进了他们的全面发展。

                   ——END——

编辑:高雅静、张红红

审核:苗小丽

‍签发:史亮

阅读 351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