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腐诞生记(中三班)

一外附幼活·宜课程
创建于10-22
阅读 786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一、课程缘起

      黄豆作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食材,经常被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美食,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豆腐。幼儿在一次吃豆腐时,发现并对这种软软的白白的食物产生了兴趣:“豆腐为什么是白的?”“豆腐是怎样来的?”“豆腐的味道有点淡淡的。”……随着幼儿的相互交流,幼儿对豆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我们和孩子开启了“豆腐”的探索!

二、寻豆之旅

豆腐大讨论

👦:“我吃过臭豆腐,臭臭的,但是很好吃。”

👧:“我奶奶做过麻婆豆腐,可好吃了。”

👦:“我外婆做过豆腐鱼汤,很鲜很鲜。”

‍👩‍🏫:“那你们知道豆腐是怎么来的吗?”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求知欲,我们一起阅读了绘本故事《豆腐店》,激发孩子们对豆腐的兴趣。

豆腐大调查

      关于豆腐,孩子们的前期经验有哪些?豆腐是怎么制作的呢?《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孩子们利用周末和家长一起进行了调查。

在探索黄豆是如何制作成豆腐时,我们发现了一本有趣的绘本,里面以黄豆的视角出发,比较详细地讲述了黄豆是如何变成豆腐的。通过阅读绘本,孩子们直观地了解到豆腐的制作步骤和方法,从而积累了制作豆腐的相关经验。

老师的话:

从孩子们的描述中我们知道班上多数小朋友不知道豆腐是怎么制作的,我们是否该组织幼儿进行一番讨论与总结呢?通过谈话我们了解孩子们都想知道豆腐是怎样制作而成的,孩子们通过视频、图片、初步了解豆腐从哪儿来,对豆腐的制作流程有了一个初步直观的了解。

豆腐的营养价值

👩‍🏫:“小朋友们,我们探究了豆腐的制作过程和品尝了各种各样的豆腐美食,你们知道豆腐有什么营养价值吗?”

👧:“我知道,豆腐有丰富的蛋白质。”

‍👦:“豆腐还可以补钙。”

👩‍🏫:“吃豆腐还能保护我们的大脑。小朋友吃豆腐,可以促进智力发育和骨骼生长哦!”

趣谈豆腐

1.豆腐的起源

      将一粒粒可爱的黄豆变成一块块白白嫩嫩的豆腐,它们会经历很多很多,那么豆腐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一起看一看吧。

2.身边的豆腐坊

3.古诗词里的豆腐

教师的话:

     在《寻豆之旅》这一课程环节中,我们紧密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指导思想,以幼儿的兴趣为出发点,引导他们探索豆腐的起源和制作过程。通过“豆腐大讨论”和绘本《豆腐店》的阅读,我们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帮助他们扩展了对豆腐及其文化背景的了解。同时,通过“豆腐大调查”等家庭合作活动,我们强化了家园联系,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这一环节不仅增进了幼儿对食物的认识,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探究能力,体现了《指南》中提倡的以儿童为中心,注重实践和体验的教育理念。

三、磨豆之旅

     1.实践:初识石磨

       孩子们围着石磨看一看、转一转、抬一抬、捣一捣,发现了石磨的很多秘密。

       👧:“石磨很重,石磨的旁边有一个摇杆,中间有一个小洞。”

       👧:“石磨上面有一个洞,可以把要磨的东西放到这里面。”

‍      👧:“石墨下面的磨盘是圆圆的,比较大,上面的比较小,旁边还有一个把手。”

‍      👦:“石磨中间有一个小柱子连接,有两层,旁边还有一个槽。”

2.豆腐知多少

      老师通过讲解与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孩子们了解了用石磨制作豆腐的过程。原来想做豆腐首先要用石磨磨出豆浆,熬煮后再加卤水等步骤才能变成豆腐呀!

3.实践:制作豆浆

       在了解了用石磨制作豆腐的过程后,孩子们怀着信心,抱着必成功的心态开始了第一次制作......

第一步:

‍      挑豆——泡黄豆前,要把坏的黄豆先挑出来。

‍      👧:“哎,这个豆子上有个洞!”

‍      👧:“这个豆子怎么有一条一条的线?”

‍      👧:“这些豆子是黑的,肯定坏了。”

      看到了孩子们的细微观察,他们会通过观察黄豆的表面来判断它的好坏。

第二步:洗豆

     大家把挑选好的黄豆放入水里面,洗干净。黄豆清洗干净,这样磨出来的豆浆也干净。

第三步:泡豆

      在磨之前,要把豆子放在水里泡一泡,泡软了可以磨的更碎更细腻。

      疑问: “泡了整整一个晚上,豆子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第二天小朋友惊喜地发现:豆子泡大了。

      总结:原来是泡了一晚的黄豆,喝饱了水,变得胖嘟嘟的!

第四步:磨豆

      接下来是期待的磨豆子啦!你来磨,我来放,小朋友们自己开始了分工合作。

      问题一:磨了好久怎么不见豆浆出来?

      寻找有做豆腐经验的李老师帮助我们发现磨不出豆浆的原因。

     总结经验:石墨要逆时针倒着磨,才能磨出豆浆。

老师的话:

‍       制作过程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小朋友们发现黄豆磨不出来了或者磨出来的是黄豆的小碎块,怎么回事呢?发现原来是推磨的时候要逆时针,而且用力要均匀。在舀豆子的时候还多添一点水。孩子们并没有因为遇到困难而放弃制作豆腐,而是通过不断地尝试与改进。

     问题二:用石磨好还是用豆浆机好?

      磨这么多黄豆对成年人来说都有点吃力何况小娃娃们。

      👧:“在家的时候我妈妈都是直接用豆浆机打豆子的。”

       👧:“就是呀,我妈妈也是用豆浆机做豆浆的,一点都不累。”

       👦:“但是我奶奶说过用石磨磨出来的豆浆做出来的豆腐会更好吃。”

       于是,石磨派和豆浆机派决定来一场大辩论……

      在孩子们的争论下,最后石磨组以15:9的比分取得了此次辩论。

老师的话:

      在活动中,关注到传统与科技的碰撞,关注到幼儿辩论的价值,鼓励幼儿根据自己的观点参与辩论,大胆表达自己对石墨磨豆和豆浆机磨豆的看法。古法的石磨,现代的豆浆机孩子们在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间“来回穿梭”,不一样的劳动体验,却收获着同样的经验与美味。

第五步:煮豆浆

      为了验证孩子们的辩论结果,我们除了把石墨磨出的生豆浆倒入电锅,开始熬煮,另外还用豆浆机也打了一些豆浆,两种豆浆煮好后,开始请孩子们品尝对比,孩子们表示石磨磨出的豆浆喝起来香香的甜甜的,豆浆机打出的豆浆有点稠,喝起来有杂质,还是石墨磨出的豆浆更好喝、更有味!

4.制作豆腐

    (1)点卤小能手

      软软的豆腐是怎么来的呢?我们进行了太胆的猜测:

      👦:“我觉得应该要加一些可以让豆浆凝固起来的东西。”

       👧:“可能还要加一点做蛋糕时加的小苏打粉。”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自己进行了具体的操作:内酯是制作豆腐必不可少的关键材料。

      首先在清水里加入适量的凝固剂。

        其次将加有凝固剂的清水倒入豆浆中。

      最后加热煮沸,就变成豆腐花啦!

     (2)包布成型

       豆腐花做好后,只要再把豆腐花放在磨具中压一压,就可以变成白白嫩嫩的豆腐了,两个小时后,孩子们打开了纱布,看到了白白嫩嫩的豆腐,豆腐终于做成功了,孩子们沉浸在自己的劳动成果中。

       我们做出来的豆腐好香啊,真想咬一口!

     (3)美味的豆腐

      👧:“我们终于做成豆腐块啦!”

‍     👦:“豆腐好大呀,白白香香的。”

     👧:“这么多豆腐我们怎么吃呢?”

      豆腐制作完成后,孩子们提议要自己做鸡蛋煎豆腐,于是我们进行了一次美食制作活动。孩子们都说自己动手做的鸡蛋煎豆腐太香了,好吃到停不下来。

老师的话:

        豆腐是很常见的一种食物,其制作过程发生了很多的化学变化,从观察豆子——了解泡发豆子——了解石磨——磨豆浆——过滤豆渣——加入卤水——观察变化——去掉水分——按压等待——豆腐完成——品尝豆腐,每一条线索的进发不仅仅是幼儿与幼儿之间的经验提升,也让我们看到了幼儿的能力。

课程反思

      制作豆腐的班本课程来源于幼儿的生活,通过制作美食活动他们的想法开始慢慢变多,知道了原材料——黄豆,在不断加工后能做出不同的美食,孩子们跟老师同伴一起探索工具、寻找方法,孩子们在“玩”中学习,在探索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幼儿教育只有让教育回归孩子生动有趣的日常生活中,才会绽放教育的活力。

      在课程开展中孩子们带来了很多欢乐与惊喜,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到处都是教育契机,即便是家常豆腐也蕴含着无穷的数育价值。相信通过这次活动,孩子们的动手能力、交往能力和探索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阅读 78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