磊石山有宋代屈原行祠
有一首宋词,被学者们公认为最美洞庭第一词。这就是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
这首词写在屈原管理区磊石洞庭山上。从诗文的数量上来说张孝祥在汨罗江凤凰山、磊石山、黄陵山(湘山、边山)的屈原管理区境内写下了14首,还有一文《观月记》。为屈原管理区的土地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其中《《念奴娇·过洞庭》》更是汨罗江和洞庭湖最美的一章。此词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写月诗中的皎皎者。体现了《周易》《离骚》入诗的范本。
凤凰山有宋代屈原文化公园、洞庭庙
最美磊石“洞庭秋月词”|扣舷独啸 不知今夕何夕
彭仁满
在中国文学的长河中,宋词以其独特的韵味和情感深度,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为之倾倒。而南宋文学家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无疑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磊石山周边洞庭湖的浩瀚与中秋月色的清辉为背景,抒发了词人的高洁忠贞与豪迈气概,成为了洞庭美景与宋词艺术完美结合的典范。被后世誉为“洞庭最美宋词”,也成为“磊石洞庭秋月”景观之经典代表之作。
1、
宋孝宗乾道二年(公元1166年),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在从广西罢官返回湖南的途中,他途经青草湖与洞庭湖之间的汨罗江磊石山,“鼓发营田市,帆收磊石山。”“旁船守风四十日,我行昨夜到磊石。”泊舟于此,此时,中秋将至,磊石山周边的洞庭湖湖面风平浪静,月色皎洁如银,屈原流放并沉江于此的故事,和个人经历触动了词人的心弦,于是挥毫泼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念奴娇·过洞庭》。
念奴娇 其一 过洞庭(1166年8月)
南宋 · 张孝祥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表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2、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这一句,词人以简洁明快的笔触,既点明了时间(近中秋)与地点(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的磊石山汨罗江入洞庭一带),又通过“更无一点风色”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这种氛围不仅与中秋节的传统意象相契合,也映射出词人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看,“更无一点风色”还可能暗含了词人对时局的某种看法或态度。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词人可能正面临着某种困境或挑战,但他却能在这样的秋夜中感受到内心的平静与超脱,这或许是他对现实的一种超越与淡然。
虽然词中并未直接提及屈原的流放地,但通过对地点(洞庭湖与青草湖)和时间(近中秋)的描绘,以及“更无一点风色”所营造出的宁静氛围,词人成功地引导读者联想到了与这一地点紧密相关的历史人物——屈原,以及他那种不屈不挠、高洁自守的精神。这种间接的引导与共鸣,正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艺术手法之一。
3、
“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这一句词,精妙地融合了自然景观的描绘与词人情感的抒发,与屈原精神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玉鉴琼田三万顷”一句,词人用“玉鉴琼田”这一极为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磊石山周边洞庭湖面的广阔与清澈。玉与琼都是珍贵而温润的宝石,用来比喻湖水,不仅展现了其清澈透明的特质,还赋予了湖面如玉般温润、柔和的质感,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高洁清雅的氛围。这种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实际上也是词人对自身品格与理想追求的寄托,与屈原那种追求高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精神追求相契合。
其次,“着我扁舟一叶”一句,通过强烈的对比手法,凸显了词人在浩渺湖面上的渺小与孤独。在这广阔无垠的湖面上,词人驾驶的只是一叶扁舟,这种悬殊的对比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界的宏伟与人类的渺小,也寓意着词人在官场、社会中的孤独与不被理解。然而,正是这种孤独与渺小,却更加凸显了词人的坚韧与执着,他如同屈原一般,即便面对重重困难与阻力,也依然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与理想。
此外,这一句还暗含了文学意象上的潜意识类通。屈原曾在此地隐居并创作了许多不朽的诗篇,他的形象与磊石山、汨罗江、洞庭湖紧密相连。而杜甫等后世文人也在其作品中提到“扁舟”这一意象,用以表达自身的漂泊与孤独。张孝祥在这里使用“扁舟”一词,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也是对传统文学意象的继承与发扬,从而与屈原等先贤在精神层面上产生了深刻的共鸣。更寓意着词人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社会中坚守信念、追求高洁的不屈精神。
4、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这几句词是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的经典之笔,它们以宏大的笔调勾勒出天上人间交相辉映的壮丽景象,同时深刻地体现了与屈原精神的共振。
首先,从自然景观的描绘来看,词人将天上的明月、银河与湖中的倒影融为一体,展现了一幅清新脱俗、空灵绝妙的画面。这种“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不仅表达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向往,更暗含了他内心世界的澄澈与高洁。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展现的高洁人格和对美好政治理想的追求一样,张孝祥也通过这几句词传达了自己超然物外、洁身自好的精神风貌。
其次,从更深层的意义来看,这几句词还隐含了词人对政敌谗言的蔑视与不屑。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张孝祥因受政敌谗害而被免职,这对于一个忠诚于国家、心系于民生的士大夫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然而,在这几句词中,我们看不到丝毫的怨愤与沉沦,反而是一种超脱与自信。词人用“表里俱澄澈”来形容自己的内心世界,既是对自己品德高洁的自信与自豪,也是对政敌谗言的蔑视与不屑。在他看来,那些无端的指责与诽谤根本无法动摇他内心的坚定与纯洁,就像天上的明月和银河一样,无论外界如何变幻莫测,它们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光辉与纯净。
因此,这几句词不仅是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与描绘,更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和对屈原精神的深刻传承。它们以清新脱俗的笔触、宏大深邃的意境和深刻隽永的内涵展现了张孝祥与屈原之间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
5、
下片中,词人张孝祥由眼前的洞庭美景自然地过渡到对自己岭海经年为官生涯的深刻反思,这种情感上的转换不仅流畅自然,而且深刻地体现了与屈原精神的共振。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这一句中,“孤光自照”字面上描绘的是月亮在夜空中孤独地照耀,但实际上,它更是一种深刻的内心写照,暗喻了词人在官场中的孤独与坚守。这种孤独并非源自于外在的冷落或排斥,而是源于词人对理想、对信念的执着追求,使得他在纷扰复杂的官场中显得格格不入,只能独自面对内心的光明与黑暗。这种孤独,恰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表达的“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孤独与自持。
“肝胆皆冰雪”则进一步描绘了词人内心的纯洁与高尚。这里的“冰雪”不仅是对词人清廉品质的具象化表达,更是对其内心忠诚、无私、正直等美好品质的颂扬。这种品质,使得词人在面对官场的种种诱惑和考验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不为外物所动,不为私欲所惑。这种高洁的情怀,无疑与屈原那种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不惜牺牲个人利益“九死而不悔”的爱国精神相契合,展现了古代文人士大夫共有的高尚道德情操。
6、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这一句,词人张孝祥在此展现的豪迈与不羁,与屈原精神也形成了深刻的共振。他构想了一个宏大的场景,以西江水为酒,北斗星为勺,邀请天地万象作为宾客共饮,这种超凡脱俗的想象力和气魄,不仅体现了词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敬畏,也反映了他内心的豁达与超脱。这种精神追求,与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着与坚韧,以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高与自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扣舷独笑,不知今夕何夕”则进一步刻画了词人的超脱与自在。在这句词中,张孝祥忘却了尘世的烦恼与忧愁,沉浸在洞庭湖的美景之中,与天地同呼吸,与万物共命运。这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与屈原在《渔父》中所展现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随遇而安、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相呼应,都体现了古人对于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和对于精神自由的不懈追求。此句也间接化用了韩愈在《湘中》诗中的“空闻渔父扣舷歌”典故,这些不仅丰富了词作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也使得张孝祥的《念奴娇·过洞庭》与屈原精神之间的关联更加紧密。通过这些典故的引用,词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先贤的敬仰与追思,同时也寄托了自己对于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