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是个多么痛的词啊,像针一样对着自己,用与对别人不同的方式和态度被对待。有多少职场人的困惑是“领导总是针对我怎么办?”成年人被针对都会有很大压力,甚至影响职业发展。但这困惑的根现存在于我们的孩子与老师间。
以前,孩子们做得不对,迟到、不写作业、课堂不听等,该批评就批评了,直指问题,不会等待。就事论事,事过不迁。现在孩子们大了,学校规则也了解了,老师的做法也摸透了。如果做错了,轻言如烟,应答果断,但丝毫未见变化。若要重语,便觉如鲠在喉,一天要是反复两三次,就要与我心生嫌隙了,心里结了无数个小疙瘩,只等有个机会与大家一吐为快,“针对”就这样扎了根。
其实,“针对”什么?为何“针对”?家校矛盾?四年来,我们一直都在通过沟通解决问题,不曾有过针尖对麦芒的敌对。即使有教育观念的分歧,也在互相配合,彼此理解。我们始终认为,沟通是解决问题最有效的途径。会因为孩子调皮或成绩不突出吗?这是大家关注的话题。调皮的孩子确实费心费力,不守规则间怕出安全事故,怕与同学发生矛盾,怕因为影响班级荣誉而遭到同学指责,故而单独沟通多,批评次数多,再加上他的习惯也在无形间影响着自己每日的学习生活,故而同样是改错一般都会至少反复三次以上,课堂难以专注,作业清不了底,所以频繁关注是真。但我们看到孩子健康、安全,学习也在积极跟进时往往很容易忽略老师每日的“保驾护航”,我们可能会误以为某一点在“针对”,殊不知,如果没有前期的关注,这一个点都可能无法到达。假若单纯学习困难些,平日更多的举动都在拖、拉、拽上,别人一周完成,我们两周,别人平时完成,我们周五单独辅导跟进,如果这也被称作针对的话,那这样的老师真的很傻了,早点下班带孩子吃口热饭再送去上课不好吗?非得让自家孩子电动车上就着凉风填饱肚子?
如若我们想到老师也是一个凡人,也是自己父母的孩子,自己孩子的父母的时候,你就理解了老师也会有喜怒哀乐,也有优缺点,也会有时候情绪失控,你的心里就会有些东西在松动。可能当时的情绪就平复了,就不再想去找老师拼命,也不再想把她告到哪。其实不管教育理念是否相符,我们有一样是一致的:希望孩子越来越好。
遇到孩子向我们吐槽所谓“针对”,“不公”,我们首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冲动上脑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帮孩子,冷静才有底气和力量。之后代入情感,如果我是老师,是怎样想的,会不会有这样的情感和反应?如果我是孩子,会不会这么委屈和对抗?他们之间有什么误会?然后为双方铺路搭桥,化解误会,促进理解。这时候一定要关注双方对抗情绪中善意的动机,孩子愿意表现好,愿意被老师看见自己的好。老师愿意孩子好,促进这种好。你就抓住机会,两好并一好。最后就把你了解的善意信息补充给他们吧!你的角色是孩子和老师的双面支持者。化解对抗,及时处理孩子的波动,从平复情绪、情感代入、铺路搭桥、关注善意动机、补充有关信息开始。如果觉得是个心结,不要遮掩,不要顾及,及时与老师取得联系,帮助孩子也是在帮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