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映之红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智启数学 携手同行——丰城市拖船中心小学数学组第三、四单元集体备课

编辑于10-22 阅读354

智启数学,携手同行,2024年10月18日,拖船中心小学在这个美好的时刻,数学组分年级组开启了一场数学集体备课之旅。老师们齐聚一堂,为提升数学教学质量,共同探讨,携手前行。

一年级组

第三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认识图形”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为了分散难点,这一单元只安排了立体图形的认识,包含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在物体分类的活动中,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4种立体图形;二是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是会用同样的立体图形进行拼组。

单元教学目标

1.通过摸一摸、猜一猜、搭一搭等活动,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能在实际情境中辨认这些图形,准确说出它们的名称。

2.经历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建立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渗透分类的数学思想。

4.经历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加深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立体图形特征的认识,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体验,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5.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6.通过数学活动,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一般形状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初步认识几何体的一些特征。

2.正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根据一定的要求拼一拼、搭一搭。

单元教学策略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例如,可以让学生观察身边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

2.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的机会,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动手操作能力。

3.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利用已有知识发现新知识;要注意保护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4.重视对“成长小档案”中内容的研讨,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第四单元

单元教材解读

教学内容:一般包含11~20各数的读写法、数序和大小比较、认识个位和十位等数位、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加减法各部分的名称,以及解决简单的“之间有几个”的问题等。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11~20各数,能够正确、有序地读写。

2.认识个位和十位,初步认识十进制和位值制。

3.了解加法和减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计算简单的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4.能够初步了解加法算式与减法算式之间的关系。

5.能够在解决“之间有几个”的问题中继续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检验回顾的过程。

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顺序、大小,会读写,并正确计算10加几和十几减几。

2.难点:体会10个一是一个十;会用“画示意图”“数数”等不同方法解决“之间有几个数”的问题。

单元教学策略

1.利用多种教具和学具,如小棒、计数器、数字卡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数的概念和运算。

2.设计丰富多样的教学活动,如游戏、竞赛、小组合作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提出不同的问题和解决方案。

二年级

第三单元

本单元继续学习平面图形的有关知识,包括:初步认识角,初步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角,用角的知识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02教材解读

(一)教材的变化

新版主题图删掉了足球的场景插图,人物少了,排版更清晰、合理。孩子要在简单的物体中找到角,足球这个场景插图不利于学生找到角。

二年级的学生,对句子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新版教材的文字描述带有指示性的词语,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角的定义。

第三单元改变差别不大。语言的表述更准确,还强调了角与平面图形的联系。2022版《课标》提出,角的认识教学可以利用纸扇、滑梯等学生熟悉的事物或场景直观感角,利用抽象图形引导学生知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并比较角的大小,利用学具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变化。

(二)教材分析

角与实际生活有有密切的联系,生活中很多物体的表面都有“角”。学生继续学习几何图形的有关知识,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特征都离不开角。学习角的知识,既是生活的需要,也是继续学习几何知识的需要。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引领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初步认识角,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同时通过多种动手操作活动(拼角、折角、比角),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角(角可“相加”,可“度量”)加深对角的认识。在知识的层次上,从共性的角度(概念、各部分名称)认识角,再到分类的角度认识角,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进而为角的度量及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03教学建议

1.结合生活情境和实际操作活动认识角,准确把握教学要求。

角、直角、锐角和钝角等概念是第一次出现,而且抽象度很高,二年级学生受知识能力水平的限制,他们往往缺乏感性经验,只有通过亲自操作获得直接经验,才便于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概括,形成数学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要结合生活情境(如校园生活情境图),从其中的实物中抽象出角,并通过折角、画角、做活动角等多种活动,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图形是角,知道什么是直角、锐角、钝角,知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等,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分析现实问题,感受数学知识的现实性,丰富对角有关知识的认识。

注意:本单元只是角的初步认识,会画角,会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就可以了,角的其他知识将在以后进一步学习,教学时要把握好这个度。

2.充分发挥三角尺的价值,在操作活动中给予必要的指导。

在认识角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三角尺”这一重要的文具,尤其是在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的过程中。如,在三角尺上“找角”的活动,以三角尺上的直角为标准比较角的大小的活动,用三角尺拼指定角的解决问题等,这些活动不仅让学生认识了三角尺,学会利用三角尺来认识角,同时也向学生渗透了关于角的其他知识——“角”是可以“相加”(拼角)与“相减”(两个角叠合,多余部分就是两个角相减)的,为后续角的度量做好铺垫,也使得抽象的几何知识变得更加直观、具体,学生更容易理解。

在学生使用三角尺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必要的引导,使操作活动更规范、更有效。如,用三角尺判断直角、锐角和钝角的活动,应指导学生把三角尺的直角的顶点与被比角的顶点重叠在一起,再将三角尺的一条边与被比角的一条边重合,最后比较三角尺直角的另一条边与被比的另一条边,并据此作出判断,同时让学生明白:此时正是在比较角的两边张开的程度。再如,在用三角尺判断直角和画直角的活动中,不仅要明确怎么比较、怎么画,还要思考:为什么可以这样量(画)直角?让学生体会到:直角的大小是固定不变的。

不论活动简单或者复杂,在操作活动中教师都要引导学生有序、规范的进行,使操作活动有章有法,让学养成良好的习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第四单元

本单元包括乘法的初步认识,2∼6的乘法口诀,乘加和乘减式题,用所学的计算知识解决问题。表内乘法是学生学习乘法的开始,它是今后学习表内除法和多位数乘、除法的基础。

(一)教材的变化

1. 52页做一做第2小题。

相比旧版的图:4张5元的纸币相加;新版的图变成了:4枚5角的硬币相加,最后再换算单位“元”。单位换算呈现了新的格式。这样的改动不仅考察了学生对5的乘法口诀是否掌握,也考察了学生角和元的单位换算。在计算时,要提醒学生看清单位,4个5相加指的是4个5角相加,得到的是20角,最后要转换成元。

2. 55页“做一做”。

相比旧版,“做一做”第1题:由三组学生对口诀,新版变成:一组学生对口诀,考察的指向性更强,主要是考察4的乘法口诀的掌握情况。这是因为在本单元的教学中,4、6的口诀是教学的难点。

第2题去掉插图,文字描述问题,并且问题体现层次性,让学生通过回答思考自己的发现,更能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题目排得那么规整的目的,让学生可以通过数据的变化去发现多一个人就多了2根筷子,其实是对2的乘法口诀的一个实际运用,让学生从“一双”中找到隐藏的条件“2根”。

3. 63页例题7.

 新版的解决问题三步骤环节语言上有所改动,这样的改动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审题,分析问题,找到解题思路,从而解决问题。“解答正确吗”这一环节,没有明确的指令,只是给出了建议“可以结合图”,鼓励学生可以找到别的检查答案正确与否的方式。

(二)教材分析

让学生体会乘法运算的意义,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2∼6的乘法口诀,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其中4、6的乘法口诀是教学的难点。突破难点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认识并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

“乘法的初步认识”分为两个层次:第一,由同数连加引出对乘法运算的介绍,认识乘法运算的意义,初步感受乘法运算的简洁性;第二,沟通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与乘法的关系,说明乘法算式各部分的名称。

“2∼6的乘法口诀”分三个层次:5的乘法口诀,2、3、4的乘法口诀,6的乘法口诀。这三个内容都是在出现两个相应乘法算式的基础上归纳该句口诀,只是情境和细节上安排稍有不同。

在2、3、4的乘法口诀之后,安排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主要是让学生认识同一组乘法口诀中两句相邻的乘法口诀之间的关系,掌握乘法口诀记忆的方法,为学习6∼9的乘法口诀作好方法上的准备。

三年级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内容包括毫米、分米、千米的认识以及吨的认识。教材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使学生建立起清晰的量感。同时,教材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通过单位换算等活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和 1 吨的表象。

2. 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进行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和空间观念,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 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

掌握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之间的换算方法。

2. 难点:

建立 1 毫米、1 分米、1 千米和 1 吨的表象。

正确进行单位换算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时对单位的合理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直观演示、实际操作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单位概念。同时,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让学生感受不同单位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第四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教材通过实际问题引入计算,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计算方法。内容包括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以及加减法的验算等。教材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在已有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为后续更复杂的数学运算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理解加减法验算的方法,养成验算的好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的笔算方法。

2. 掌握加减法的验算方法。

教学难点:

1. 理解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中“进位”和“退位”的算理。

2. 能结合实际情况灵活选择验算方法,并正确进行验算。

四、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小组讨论等方式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同时,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意识。通过多样化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突破教学重难点。

四年级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为“角的度量”。教材从生活中的角引入,逐步深入地介绍角的概念、角的度量单位和工具以及角的分类等内容。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让学生建立起对角的清晰认识和准确度量的能力。此单元内容是几何图形学习的重要基础,为后续学习多边形等知识做好铺垫。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了解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2. 认识角,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度量角的大小。

3. 认识不同类型的角,如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和周角。

4.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 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2. 认识不同类型的角及其特征。

教学难点:

1. 理解角的度量原理。

2. 能准确辨析不同类型的角,并在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角的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多媒体演示、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的几何概念。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角的度量和分类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同时,设计丰富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角的认识和度量技能,突破教学重难点,为学生的几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三位数乘两位数”。教材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实际意义。内容包括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积的变化规律等。此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乘法运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奠定基础。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

2. 理解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的简便算法。

3. 探索并掌握积的变化规律,能运用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4.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 情境导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如购物、旅行等,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感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必要性,激发学习兴趣。

2. 直观演示:利用实物教具、多媒体课件等进行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特别是对于因数中间或末尾有 0 的乘法,通过直观展示让学生掌握简便算法。

3. 小组合作: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共同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4. 巩固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包括基础练习、拓展练习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在练习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

5. 评价反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本单元的知识和技能。

五年级

第三单元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一个数除以小数、商的近似数、循环小数、用计算器探索规律和解决问题。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小数乘法、商不变的性质、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学生继续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学好这部分知识对于今后学习及解决实际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单元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能结合实际情况用“进     一法”和“去尾法”求商的近似数。

3.认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

4.能借助计算器探索规律,能应用探索的规律解决问题。

5.能应用小数除法及其他运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重难点

重点:1.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

能正确应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难点:1.掌握小数除法中商的小数点位置的确定方法。

3.会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单元教学策略

1.以解决问题为载体,探究算理,“循理入法,以理驭法”。

2.以计算教学为媒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算促用,以算强用”。

3.重运算技能的形成,更重运算能力的培养,“夯实基础,发展思维”。

第四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可能性”。教材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性的大小。内容包括: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可能性的大小等。教材注重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和理解可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随机思维和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能正确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 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活动,能判断可能性的大小,并能用分数表示可能性的大小。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策略

1. 情境导入:创设丰富的生活情境,如摸球游戏、抽奖活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可能性的学习。

2.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摸球实验、掷骰子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探索可能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3. 小组合作:安排小组讨论和合作学习,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4. 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可能性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多样化教学:采用多媒体教学、实物演示等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六年级

第三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分数除法。教材以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为背景,引导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从分数除以整数开始,逐步扩展到一个数除以分数,通过直观图示和推理分析帮助学生掌握算理。同时,教材还安排了分数除法的实际应用问题,让学生学会用分数除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掌握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

三、教学策略

1. 注重直观教学:利用图形、实物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算理。例如,在讲解分数除以整数时,可以通过折纸、画图等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数除以整数的过程。

2. 引导自主探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例如,在教学一个数除以分数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计算,然后引导他们通过分析、推理,总结出计算方法。

3. 加强实际应用:结合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分数除法解决问题。通过实际应用,加深学生对分数除法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讨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多样化练习:设计多样化的练习,包括口算、笔算、解决问题等,巩固学生对分数除法的掌握。同时,针对学生的易错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提高教学效果。

第四单元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比”。教材从生活中的比引入,逐步深入地介绍比的意义、性质和应用。内容包括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化简比以及按比分配等。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将为学生后续学习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比在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教材通过具体的实例,如调制饮料、图形的缩放等,让学生体会比的实际意义。同时,本单元的知识与分数、除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称,能正确地读、写比,会求比值。

2. 掌握比的基本性质,能熟练地化简比。

3. 能运用比的知识解决按比分配的实际问题。

4.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

1. 注重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引导学生发现比在生活中的存在和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加强概念教学:对比的意义、比的基本性质等重要概念,要通过具体实例、直观演示等方式进行深入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 强化练习与巩固:设计多样化的练习题,包括求比值、化简比、按比分配等,让学生在练习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4. 小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5. 引导知识迁移:引导学生将比与分数、除法进行联系和对比,促进知识的迁移和整合,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6.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展示图形的缩放、比的实例等,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趣味性。

此次数学集体备课,如同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教学之路。让我们携手共进,用精准的教学、耐心的引导,让数学之花在每一个孩子心中绽放。

阅读 35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