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思想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和道德理念等方面。
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之美,领悟中华美育精神的精髓。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在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起着主导作用,引导并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学艺术、教育科学、宗教风俗等的发展。如“天人合一”的思想使人们认识到自然宇宙与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应“上下与天地同流”,天、地、人三才相生共存。领略自然宇宙的生物气象,感悟天地的仁爱和博大,使人的生命趋于至善,使人的精神得到提升,这种人文与自然相和谐的境界,一直是传统文化所追求的目标。
深入挖掘传统器物文化之美,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艺术形式和技艺。中国古代诗文、绘画、书法、建筑、雕塑、音乐和戏曲等本身就是传统艺术形式,同时又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从传统民间工艺,到饮食文化,再到名胜古迹等,都体现着中华民族向真向善向美的追求,是美育的重要教育资源。中国原始彩陶有许多世界级的珍品,如西安半坡的人面鱼纹彩陶盆、庙底沟的花瓣纹彩陶盆,围绕着彩陶进行“步步移,面面看”的欣赏,能在彩陶有限的圆面中体会到一种无尽的意味,而这种“游目”正是后来中国绘画和中国园林的一个基本审美原则。传统器物文化资源使人们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提高审美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深入挖掘传统民俗乡规文化之美,阐扬光大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价值。传统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所创造、共享并代代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如传统节庆文化、祭祀文化、服饰文化、饮食文化等等。我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中的《风》,以古代各民族流传的民歌形式,反映出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和大量的古代民俗事象,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资源。中华传统民俗文化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不仅丰富人们的生活,更能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统乡规民约自发于民间,具有乡土性和区域性,紧紧围绕着乡土社会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事物、人情往来、婚丧嫁娶、节日喜庆等方面,约定俗成,共同遵守。
传统乡规民约虽然各具特色,但普遍包含孝敬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各安其生、调节矛盾、整肃秩序的内容和功能,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德观念,是中华美育精神的实践体现。对其深入挖掘,对于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培育祖国青年一代,具有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