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是蓬勃的季节,也是成长的季节。10月15日至10月18日,峄城区实验小学六年级语文教研组迎来了课堂教学评比活动。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的12位语文老师给我们带来了12节精彩纷呈的课堂,充分展示了教学艺术及课堂驾驭等综合能力。
肖倩老师执教的《伯牙鼓琴》一课,如同一支清新的乐曲,轻轻地流淌在学生的心中。肖老师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广开言路,让思维之路畅通。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书声琅琅中各抒已见,多言善变。
孙亚楠老师执教的《桥》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纵观整节课,教师热情洋溢,学生积极主动,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
侯汇老师执教的《桥》 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性,思路清晰,设计合理;课中抓重点句感悟句子,激发学生情感,并以小组汇报的形式进行展示,学生们兴致盎然;最后通过拓展资料,升华情感。
李园园老师在教学《少年闰土》时,亲切地启发学生想象画面,再现语言文字所反映的客观事物,晚上,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地,明晃晃的银项圈,捏了胡叉,轻轻走去,用力刺去……难怪闰士勇敢机灵、见多识广的形象给学生留下那么深的印象!原来闰土这个农村少年的特点已在画面中鲜明地树立起来,深入人心!
段宏伟老师执教的《穷人》通过饱含深情地朗诵,再配上屏幕上的图,导入新课,引出文中的主要人物,教师简短而又富有激情的几句话很快缩短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更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徐燕老师在《桥》一课中,让学生读"咆哮、狂奔而来、势不可当、你拥我挤、跌跌撞撞、木桥”等词语,想像山洪灾害时,人们跌跌撞撞地冲向唯一的一条通向生命的木桥的后果,非常巧妙的利用课始几分钟时间,营造了一种与课文相吻合的紧张气氛,奠定了学生学习的情感基调。
王京老师的教学充分体现了科学探究的人文性。本课设计将两首古诗的教学放在同一课时,借助比较策略,引导学生发现两首古诗的相同之处,进而以“风”为探究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两首古诗的诗意,感受两首古诗不同的景物,体悟两位诗人抒发的不同情感。
孙中波老师执教的《穷人》,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第8自然段时多数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
秦嘉老师在《夏天里的成长》一课中,以文本为媒介,通过阅读、讲解、提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探究文本内容,积极参与,思考自己的成长与学习。在本节课中,秦老师突出了“成长”这个主题,使得学生们更好地反思自己在学习中的种种情况,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自己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王淑琪老师执教的《夏天里的成长》,在“研读课文”和“互动课堂”环节,教师能较好地注重了学生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了扎实的语文基础。
肖静老师在教学《穷人》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与教师积极互动,体现了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的参与率高,课堂收效明显。
刘子煜老师执教《穷人》的第二课时,她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从她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
老师们认真听课、记录。
课堂评比已落下帷幕,但学习的步履则永不停歇。我们将不断探索新样态课堂,让每一场学习激荡出最热烈的回响,让每一场深耕孕育出最灿烂的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