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八大攻略

石头
创建于10-21
阅读 23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1.永不过时!旅游景区增加活力的7个有效做法

景区经营常离不开几个话题:如何才能在日益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长胜不衰,永继发展?怎么做才能长久地吸引游客?根据笔者对旅游的观察发现,有以下几个做法,永不过时,可以增加景区活力,也可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从而提升景区营收。主要总结为:1.挖掘文化体验文化是景区的灵魂,没有文化的景区注定走不远。景区的文化氛围是一种比较高尚的软环境,是一种诉诸游人心灵深处的精神力量。游客要能感受到持续生长的文化味,需要景区文化底蕴的不断挖掘,这就需要对景区的在地文化进行追根溯源,寻找文化根脉,将景区拥有的文史、名人、传说、民俗等方面的亮点充分发掘展示出来,同时还要注重创造多重文化体验空间,同时要以其特色文化为主题开展以游客体验为导向文化体验项目,利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拓展文化产业链。2.让游客住下来住宿是景区留着游客的重要方式,而随着人们消费升级,品质化也成为住宿的发展方向,因此,旅游景区规划一些有品质的住宿产品,如度假酒店、度假民宿;除了度假酒店和度假民宿,旅游景区还积极探索更多元化的住宿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比如,针对年轻游客群体推出的主题酒店,如星空帐篷营地、树屋酒店等,以其独特的创意和浪漫的氛围吸引年轻情侣;而针对家庭游客,则可以推出亲子酒店,提供儿童游乐区、亲子厨房等设施,让家庭游客在旅途中也能享受温馨的家庭时光;这些针对人群设计住宿产品,让游客住下来。3.美食诱惑、让旅游景区增加活力的重要方式之一,离不开美食的诱惑。通过挖掘地域特色美食、创新美食体验形式、注重美食环境的营造以及加强美食品牌的塑造与推广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游客的满意度,进而延长游客停留时间,为景区的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4.设置商业配套景区要盈利,一定是离不开商业的,所以景区要增加活力,良好的商业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完善景区的商业环境,或可在旅游景区的外围区域集中建造旅游商业区,并使购物环境观光化。营造具有休闲风格和生活气息的购物环境。有利于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达到“先卖感受,后卖商品”的效果。同时还可以增加旅游休憩区的商业功能。将旅游休憩区的休息功能与商业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创造良好的购物环境,实现游客在购物中休息、在休息中购物的目标。要清楚以年轻人为代表的时尚消费群体旅游需求的变化,光看景点还不够,还需要对当地的生活方式进行深度融合和体验。5.建设智慧景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技术的升级,智慧景区时代已经来临。因此要注重景区智慧服务系统建设,做到游前、游中、游后的全程个性化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增强粘性。新建景区需要在规划建设初期,进行系统化的智慧景区规划,做好顶层设计,为日后运营留足空间。老景区需要整合各零散的业务模块,实现系统优化、数据整合,持续提升智慧化景区的能力。网络、监控、广播、WIFI、信息屏等是信息化的基础条件,规划设计时充分考虑设备参数的先进性、安全性和稳定性,结合景区的区域、建筑、主环道等地理位置及未来游客容量进行合理规划设计布局,同时结合最新的5G和物联网技术,构建景区智慧体系。6.改善服务体验景区的服务质量,是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素质体现。游客旅游消费日趋理性化,旅游景区间的竞争性也在不断增加,旅游服务的重要性对旅游景区的发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应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对旅游景区的服务质量进行全面提升。提升景区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丰富旅游产品,二是完善配套功能,三是提升运营管理服务,四是提升旅游体验。尤其是第四点,如今的游客已经不再追求A级、国家级、省级旅游目的地称号,反而追求创新旅游方式和独特的体验,如不用出门也能沉浸式旅游、小景点也能拍出网红大片等等创新、反向的旅游方式,再加上淄博和哈尔滨的出圈,也让大家看到了服务态度也是让旅游出圈、增加活力的有效方式。7.策划创意活动丰富的活动是旅游景区人气值的重要来源,景区可以根据自身特色设置多种活动类型,通过精心策划,围绕文化或者特色主题,将其特有的人文旅游景观同我国传统节日联系起来,组织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和举办大型的节庆活动,既突出旅游景区的主题形象又能引起旅游者的亲切的情愫,在心理上形成共鸣。旅游者在参与节庆活动的过程中能够得到旅游的乐趣,使旅游者感到不虚此行,为景区提高知名度和美誉度。

2.文旅发展的十大趋势

文旅产业,不仅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同时还需将文化活化,即将文化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让文化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同时还需上接市场,下接资源,才能真正的将文旅产业落地,在文旅的浪潮中脱颖而出。在政策利好、市场消费升级的环境下,文旅产业迎来了自己的“黄金时代”,但同时也隐藏着一场危机,很多传统观光型和重资产型文旅项目进退两难,发展遭遇瓶颈。如何在群雄混战的文旅产业中突出重围?如何让文旅项目脱颖而出并稳定且持续地赚钱?文旅竞争白热化的今天,后文旅时代何去何从?文旅产业,不仅要将文化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同时还需将文化活化,即将文化物态化、活态化和业态化。让文化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历史中走出来,从传说中走出来,同时还需上接市场,下接资源,才能真正的将文旅产业落地,在文旅的浪潮中脱颖而出。趋势1:新政策——生态至上,文化引领盘踞风口近二十年的造城、造园、造景运动已经结束,现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态至上,精细化发展的新阶段。从过去单纯的旅游,到现在的文化旅游,诸多实践表明旅游品牌塑造的着力点正在发生转变,已经从景观本身取胜,更多转向挖掘文化内核,以当地特色的传统或者现代文化,赋予地域新的精神内涵,吸引更多消费群体集聚。趋势2:新需求——细分化、体验化和个性化在当今,传统的观光旅游市场发展越来越有限,未来企业深度互动参与更加细分的市场才具备竞争力。此外,消费者对于旅游的选择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看到的、吃到的、感觉到的,更多的是有更深层次的需求。趋势3:新逻辑——让项目值钱,赚钱和持续赚钱本文认为掌握好的商业模式,需要具备以下三种思维:① 战略思维 :区别于战术思维,战术思维局限于点;②转化思维:要把资产、资源、资本之间的转化,做到一个有效的转化才能实现真正的经济效益;③杠杆思维: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怎样利用身边的资源,整合资源,整合资本。趋势4:新愿景——愿意来,专程来,重复来一个好的旅游项目要让人愿意来,能够打动市场。让人专程来,是因为你有爆品的东西,让人非来不可的东西。最后让人重复来,来了还想来,来了一次还想来第二次。如果这三个做不到,它就不是一个有效的文旅项目。这是本文认为做文旅项目的出发点,让人愿意来,让人专程来,最后让人重复来,这里面有很多更为细节的创新创意点。趋势5:新产品——出奇、出彩、出色定制化、个性化、独特体验的产品,才是最具备生命力的产品。大家一想到旅游都是收门票,搞个景区。一想到农业,就是大量的种植加上几个农家乐,其实这种玩法已经过去了。如果这样去做只能是陷入同质化、白热化的竞争。趋势6:新手段——给文旅插上科技的翅膀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人工智能,信息技术高速发达的时代,CR、VR、AR等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包括智慧旅游、无人驾驶,很多科技的手段正在跟旅游进行无缝的嫁接,会给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趋势7:新模式——去地产化和产业运营为王本文认为,旅游除去传统的门票经济,有效的长线运营也能实现资金回报,一旦走上了正轨,旅游赚的钱出乎想象,所以不要小瞧旅游的价值,但是一定要有产业运营的思维方式,通过有效的长线运营,让旅游产品具备生命力,不断地持续发展。趋势8:新营销——自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导向现在是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正在格式化这个世界。现在最核心的评估方式就是用户评估。传统传播的渠道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影响力,而是进入到了一个信息透明和信息泛滥的时代,如何在信息泛滥的时代找到一个非常好的传播渠道,进行精准招商,进行精准引爆,是大家需要思考的课题。趋势9:新资源——资源的跨界与整合本文一直以来都是带着资源做策划,一个好的策划,不仅是方法、思想、主题非常好,关键要落地,落地才是最好的。怎样才能落地?重要的支撑是带着资源,形成产智融府协的协同作战,构筑依托项目的资源聚合平台。趋势10:新机遇——未来文旅投资新方向第一,康养。由于中国特殊的环境导致,养老在中国是一个伪命题。中国的养老都属于居家式养老。其中较有市场的是养生型的养老:带有保健、养生型的,老人每年去进行一段时间的保养。第二,乡村振兴。目前来说,乡村游没有做出特色,没有做到让人愿意来、专程来、重复来,没有做的出奇、出彩、出色。例如,南雄有一个村子,保留了很多老房子,但这需要一个好的运营商真正把它做出来,这种东西就非常具备生命力,也具备了投资的价值。第三,儿童市场。投资小、见效快的亲子产业。一个项目投几千万,一年之内就可以做完,如果做好了几年就能有回报。其中儿童的游学市场,冬令营、夏令营,目前高端的在国外,国内亟需一个超级儿童游学营地。第四,价值被低估的文旅城市。在三四线城市中,有一些未被发掘的,资源特别好,如果加上一个好的运营商把它激活,它就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市场待挖掘。很多政府现在都在大力做文旅产业,希望企业家在文旅方面多一些关注,多一些思考,特别是房地产企业,如果能够跨到文旅,也是企业上台阶的一个重要支点。所以未来的文旅不仅是一个风口,应该是未来长期投资的重要方向。

3.如何驱动游客 “ 二消 ”

文旅项目的成功不仅在于吸引多少游客来,更重要的是如何激发游客的二次消费(简称“二消”),是指在旅游过程中增加额外的消费行为。

现在有很多项目人很多,但是没消费,就让人很头疼,那有什么办法可以促进游客在景区的“二消”呢?

1.吸引游客到访

想让游客消费,就要先让游客来景区,景区可以策划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表演和活动,在节假日进行主题表演,能让游客沉浸在浓厚的节日氛围中,还能激发他们对景区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

同时,举办互动性强、趣味性高的活动,如民俗体验、主题竞赛等,不仅能让游客在游玩中收获快乐,还能激发他们的消费欲望,从而带动景区经济的发展。

因此,景区应不断创新和丰富表演和活动内容,以吸引更多游客前来体验,促进旅游消费的持续增长。

而如今游客的消费习惯如今已经发生了变化,更倾向于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完成旅游产品的购买和预订、

因此,景区应可以在短视频平台上架门票、住宿、游乐设施等优惠价格,进一步吸引游客到来。

2.孵化文旅IP,塑造品牌形象

在文旅项目中,孵化具有独特性和文化内涵的IP是提升游客二次消费的重要手段。成功的IP应具备替代性小、黏性大、文化内容丰富、商业模式多元、变现能力强等特质。

通过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IP旅游可以为旅游产品获取文化附加值和良好的综合经济效益。

景区应深入挖掘当地文化,整理文化脉络,抓取文化亮点,寻找文化差异点,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文旅IP。例如,可以开发以当地历史、传说、民俗等为主题的文化体验项目,或者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主题演艺、动漫产品、影视出品等文化科技产品。

这些IP不仅可以吸引游客的注意力,更能增加游客的情感黏性,让游客愿意消费。

3.优化游线设计,提升游览体验

科学合理的游线设计是提升游客二次消费的重要方式。景区应将景区划分为不同主题区域,设计合理的游览路线,并在旅游路线中设置适当的休息节点,如观景台、休息区、特色小店等,为游客提供休息和购物机会。

此外,景区还可以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和兴趣点,进行差异化布局。在景区内设置多个消费区域,每个区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特色。例如,可以开发亲子游项目、情侣套餐、文化体验课程等差异化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游客群体的需求。

还可以根据不同季节和节假日,推出相应的主题活动和消费项目,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消费。

4.提升服务质量,打造舒适消费环境

在提升游客二次消费的过程中,服务质量至关重要。景区应精通流程管理,设置清晰明确的关键服务触点,提升整体服务水平。

例如,在入园、游乐设施排队、停车、上厕所、吃饭等关键环节,提供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和解决方案。

此外,景区还应注重打造舒适的消费环境,并加强员工培训,提高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水平。

只有在游客消费过程的每个“关键时刻”做好服务,可以极大地提升成单率和服务体验。

文旅项目驱动游客二次消费需要从多个维度入手。通过以上四种方式,景区可以吸引到更多游客前来消费,并提升游客的整体旅游体验。这些措施可以增强游客对景区的喜爱度,为景区带来持续的经济收入和社会效益。

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深耕行业多年,专注于文旅产业、文化ip、商业模式、夜间经济等领域的综合构建和多元创新,成绩斐然,硕果累累,有独到的夜经济产品打造经验;其创造的轻资产不夜城模式,跳脱出传统文旅刻板的展现方式,将地方文化活化,为街区演绎互动和产品展现赋能。

4.游客流量“爆棚”了!景区该如何从容应对“超载”?

近日公布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GB/T 17775—2024)国家标准,增加了“游客容量管理”、“高峰期游客流量控制”等,强化了旅游安全管理、安全救援与应急处置等要求。

景区如果超过游客容量进行运营,会带来很多问题。首先是对资源环境的破坏造成景区的不可持续发展;其次会严重影响游客的旅游体验甚至会引发安全问题;另外,由于景区的旅游产品开发和设施配套都是根据游客量测算而来,超过游客容量的接待量也必然造成景区接待设施远不能满足游客需要。

景区的游客接待量,如果超出景区最大承载量,景区内就会形成“人挤人、人挨人”的现象。一旦发生意外,非常容易发生踩踏事故,非常危险。

那么,面对景区“超载”和游客排队情况,景区该如何从容应对?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景区最大承载量的相关定义:

最大承载量

最大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空间承载量

空间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资源依存的游憩用地、游览空间等有效物理环境空间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设施承载量

设施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景区内各项旅游服务设施在正常工作状态下,能够服务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生态承载量

生态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景区在生态环境不会恶化的前提下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心理承载量

心理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旅游者在进行旅游活动时无不良心理感受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社会承载量

社会承载量是指在一定时间条件下,景区周边公共设施能够同时满足旅游者和当地居民需要,旅游活动对旅游地人文环境的冲击在可接受范围内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瞬时承载量

瞬时承载量是指在某一时间点,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日承载量

日承载量是指在景区的日开放时间内,在保障景区内每个景点旅游者人身安全和旅游资源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景区能够容纳的最大旅游者数量。

想要计算景区最大承载量,还需要收集挖掘下面这8个数据,结合公式进一步计算。

例如,日承载量的计算公式为:

T——景区每天的有效开放时间;

t——每位旅游者在景区的平均游览时间;

Z——整个景区的日平均周转率,即Int(T/t)为T/t的整数部分值。

如何避免景区 “超载”?

通过统计和大数据技术加强预测研判。一旦预测到景区人流增多,可以通过通信手段,甚至通过旅行社及时通报信息,分散客流。

加强预案演练。比如突然遇到景区游客过多,能否征用附近停车场、能否快速疏散人群,景区需要有相应的预案制度。

如何优化游客排队体验?

多媒体互动

热门的参观或游玩项目,长达一小时或数小时的排队现象屡见不鲜。景区一般会利用视频、音频、多媒体互动等方式活跃排队区气氛,缓解游客排队时期的烦躁情绪,也可以节省掉预演厅的设置。

也有不少的景区、文旅场馆等地,在排队区的顶棚或墙面上安装显示屏,实时滚动播放参观须知等内容,可以适当节省服务人员的检查时间,提升了项目使用效率。有些显示屏甚至会适当推荐景区的新型产品,巧妙拓展了宣传途径。

舒适性打造

排队区通常包括室内、室外两种环境。景区要做好运营,就必须考虑游客的舒适性。这就需要景区在冬季和夏季为游客准备良好的等待环境,缓解游客排队等待时不愉快的情绪。例如,夏季的排队区可以增添大功率风扇,为游客降温解暑。同时,随着雾森降温的广泛运用,有些排队区也设置了风扇与雾森设备相结合的降温方式。而冬季室外环境寒冷,景区可以在建筑顶棚或广场上适量增加加热装置,以维持环境的基本温度。

良性导示

在排队区入口位置,游客最需要的是实时、准确地了解该项目从该位置算起预计的排队时长是多少,下一场或者剩余场次的表演在多少时间之后开始,或该项目是否因故暂停。因此,游客总是关注游玩项目前方的电子信息屏,便于更好地安排接下来的活动计划。

总之,从旅游景区发展水平和管理能力的角度来讲,无论是景区日常运营,还是应对免预约、免门票带来的巨大客流,都需要建立科学的管理服务体系并具备高水平的应急管理能力!

5.体旅融合,山水皆宜,户外运动成文旅时尚

秋高气爽,正是登高望远好时节。“京蔚高速北京段最近通车了,自驾到京西爬山更方便了。”家住北京市朝阳区的陶先生表示,自己是徒步、滑雪、速降等户外运动爱好者,经常和朋友结伴到门头沟区的妙峰山、灵山等地游玩,身边爱好户外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

今年是“体育大年”,巴黎奥运会等赛事持续点燃人们的观赛热情,也带动更多人走向户外,享受运动的乐趣,探索新的旅游目的地。同程旅行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7月,户外运动参与人数同比增长19%,户外骑行、徒步登山等运动休闲项目颇受欢迎。户外运动正在成为文旅新时尚。

1

户外运动融入日常生活

随着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人们对强身健体、亲近自然的需求日益增长,参与健走、骑行、跑步、露营等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去郊野公园徒步、在高山草甸上玩飞盘、溯溪避暑等“户外+旅游”的玩法受到不少年轻人的欢迎。

美团等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骑行公园”“露营烧烤”等成为热门搜索词,“徒步”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近100%,其中“徒步一日游”“爬山徒步”等关键词搜索量增幅超过400%。在一项面向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调查中,98.8%的受访者尝试过休闲类户外运动,骑行、徒步、登山是他们最常进行的户外运动。

轻量化、低门槛的户外运动人气十足,活动场景日益丰富。在社交平台上,“4+2”是颇为时尚的新玩法。所谓“4+2”,就是将四轮汽车和二轮自行车组合,在汽车顶部加装固定装置搭载自行车,或将自行车折叠后放入汽车后备箱,自驾后开始骑行。换个风景,换种心情,有网友评价这种玩法是“用四轮拓宽风景边界,用两轮深入发现美好”。

2

山水皆宜催生多种玩法

穿戴好安全绳等护具,利用钢扶手、脚踏等工具在悬崖峭壁上的钢丝桥、弹簧板上行进——在群山林立的张家界大峡谷景区,这种叫作“飞拉达”的攀岩体验项目火了。“今年暑假以来,体验‘飞拉达’的游客比去年同期增长1倍多。”景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丰富游客游山览峡的体验,景区还推出了高空蹦极、滑索等户外项目。

在贵州,惊险刺激的漂流项目成为游客与山水互动的热门选择。今年暑期,“贵州漂流”相关视频在抖音平台上的播放量超过9.7亿次,游客在激流回旋的河道中乘坐皮艇顺流而下的画面,配上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曲,被网友称为“实地体验唐僧师徒过通天河”。“漂流过程中还能看到河两岸的风景,全程下来很开心!”大学生吴若童被短视频“种草”,专门从重庆来到贵州省镇远县体验高过河漂流,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让她畅爽不已。

近年来,高山、湖泊、大海、沙漠等“没有天花板的地方”为户外运动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依托特色自然景观推出户外运动旅游产品的地区越来越多。到万宁去冲浪、去中卫玩滑沙、在雨崩村徒步……许多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在户外运动的带动下,变为具有辨识度的目的地。

3

体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

目前,不少自然资源丰富的“公园省份”正在出台利好政策,推进户外运动与旅游深度融合,以徒步、骑行、汽车自驾、低空运动等项目串联景区、景点及度假区,让户外运动消费场景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相互融合。

在云南,好山好水引来了马拉松、自行车节等赛事,汽摩、滑翔伞、桨板等户外运动成为新消费热点。云南正在打造滇西北“三江并流”山地户外运动区、中老铁路及滇越铁路沿线山地户外运动带,推动自驾游发展,打造32条精品自驾旅游线路和沿线汽车旅游营地,并探索三角翼、热气球等航空运动产品。

在四川阿坝,当地深度发掘四姑娘山的山峰、冰瀑等独特资源,推动四姑娘山从“山地观光”向“山地户外”转型,吸引徒步爱好者前来旅游度假,依托户外运动建设全业态山地户外型世界旅游目的地,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山城”重庆也将户外运动产业从山域扩展到水域、空域、林域和城域,重点发展攀岩、徒步等26种运动项目,不断探索文体旅融合新玩法,推出三峡云端音乐夜跑等休闲活动和溪降、山地自行车等体育赛事,吸引更多市民和游客参与其中。

《户外运动产业发展规划(2022—2025年)》显示,我国目前参与户外运动人数已超过4亿。国家发改委会同体育总局等多部门提出,到2025年,推动户外运动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户外运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将拉动多种消费需求,拓展各地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路径,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6.文旅消费降级,文旅投资成本太高?这个项目妥妥“潜力股”!

现今文旅市场消费降级,游客对于旅游消费更加理性,越来越追求旅游的“性价比”,这对文旅项目和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很多人在投资文旅的时候,总先会想到文旅带来的直接收益,然后,文旅项目的投资成本并非单一的经济指标,而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链,涵盖商业、文化、演艺等多个层面,其带来的投入与产出都需要兼顾。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寻找一种既能快速回报、又能节约投资成本的文旅产品,成为当下文旅行业的趋势。

文旅投资成本主要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1.基础设施投资:包括土地、建筑及相关设施的建设与维护。这部分成本在文旅项目中占据重要地位,直接影响着项目的运营能力和长期收益。

2.运营成本:涉及人力资源、管理费用及日常运营支出。高效的管理和优化的运营模式,能够显著降低成本,提高收益。

轻资产不夜城作为新兴的文旅产品,在文旅消费降级的趋势下,还能稳步增长,究其原因还是以其项目优势为主。“轻资产”这一概念,指的是在运营过程中,企业减少对固定资产的依赖,通过更灵活的方式进行资源配置和运营管理。在文旅行业中,轻资产模式主要体现在低成本、低风险、高回报的运营策略上。以下简单阐述轻资产不夜城成本控制两个方面的优势。

part 1.硬件成本的高效利用

土地限制不仅限制了项目的规模,还影响了项目运营和盈利能力。高昂的土地成本往往需要通过提高票价或增加设施来弥补,这无疑增加了项目的运营压力。首先,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打造的“轻资产不夜城”项目,并不拘泥于固定的场地和环境限制。通过以文商旅地模式,将餐饮、购物、娱乐等业态融合在一个空间中。这种复合功能的设计不仅提升了土地使用效率,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体验。空间灵活性也使得项目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调整,避免了固定资产投资的风险。

以东北不夜城为例,整条街均由街景创意集装箱打造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拆装方便,不受土地性质约束,建设周期短,可在短短几天从旧地块搬迁至新地块,实现战略的快速转移。东北不夜城项目占地 1 万平米,但从方案通过到开街运营仅用时 17 天,锦上添花文旅集团运营首年达408.6万人次的客流,2022年达420.06万人次的客流,2023年达510余万人次的客流,推动梅河口城市 GDP实现12.8%的提升,间接带动了40个亿的增长。

而“平湖山海几千重?”,在6个多月的时间里游乐设备器械类收回全部投资成本。

part 2.运营逻辑的高维绝杀

轻资产不夜城通过文商旅地新模式,将文旅项目运营前置,对项目策划定位、场景设计、施工建设、商业业态进行优化整合,了解市场一线需求,彻底转变重前期、轻运营的观念,通过“文旅+文化”概念,将文化作为旅游发展的核心价值原则贯穿到旅游发展规划、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商品生产、旅游宣传促销策划等全过程。在不同的轻资产不夜城推出不同特色、不同内涵的文化旅游产品,以“文旅+”模式,强化旅游发展源动力。

高维占位使轻资产不夜城更擅长把握游客情感与心智。

据统计,这些“轻资产不夜城”项目平均每年能吸引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极大地推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以广西南宁之夜为例,该项目从2023年1月14日开街至今,已接待游客超1500万人次,其中百余家多家商铺,是直接的经济收益。

其次,1500万人次的超大游客量,对项目周边的餐饮、住宿、交通等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带动效应。并且,南宁之夜项目距离五象湖公园、广西美术馆等景点仅“几步之遥”,景区之间形成了联动效应,互相引流。

目前,锦上添花文旅集团新打造的项目,已有部分采用“部分免费+部分收费”的模式,将进一步增加直接经济效益。

7.旅游业大洗牌,“风向”和“风口”在哪里?

文旅景区市场发展风向在资本的变动中发生了转向,文旅景区市场跟随宏观经济环境的波动而起伏。资本变动仅是景区更新迭代的动力之一,消费变动更是推动景区前行的重要因素。从主营业务到产品构建甚至是运营细节,景区“公转”的同时,更在不断地“自转”。

01 几个转变 

1.门票转变:从生存基石到“缓慢放弃”

首先是不少景区的生存基石——门票。长期以来,我国大量传统景区营收结构单一,主要收入来源就是景区门票及索道、车辆交通等基础性项目。早几年景区门票有三年不得涨价的规定,导致了解禁期一到,“三年不涨价”成了“三年必涨价”的情况。正是这样的“涨价规律”,景区对门票的依赖程度日渐提升,有数据统计,这些项目占总收入比重高达70%-80%,毛利率达到80%-90%左右,是该类景区利润的核心。

正因如此,在后疫情时期景区免门票的大趋势影响下,一些观光类且二次消费能力弱的景区深受打击,甚至就此倒下。但也有些景区积极寻找出路,将门票收入“缓慢放弃”,转向对景区二消市场的不断探索。举个经典案例,2002年,杭州西湖景区取消门票,尽管损失了一大笔收入,但是杭州凭借“241”算法,即让游客在杭州多待24小时,杭州市的年旅游综合收入增加100亿元,算好了新的景区生意账。

2.产品转变:从单一产品到2.0网红产品

“门票依赖症”的核心问题是,景区过去主要秉承的是“景点旅游”的单一化模式,二次消费产品稀少,从而导致了营收数字以门票收入为主,营收结构单一。在山岳型景区中,更是如此,3年前,“门票+景区客运(索道、景区观光车)”的营业收入,单一的营收结构依然是景区的老大难问题。

不过,随着“全域旅游”和“景区综合体”的概念逐渐普及并深入景区之中,多元化业务被更多景区重视。不过,景区走的弯路也不少,例如不断上马的网红产品玻璃桥、滑道、热气球、呐喊泉、网红秋千、摇摆桥、小火车……作为1.0产品,这些项目的缺点也很明显,容易造成审美/丑疲劳和一些安全事故,景区也随之迅速降温而失去成色。当下,更多的景区开始打造2.0网红产品,如长沙和广州超级文和友、武汉知音号、大唐不夜城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更注重场景与体验的浓缩与营造。

3.服务转变:从人工服务到数字化转型

最后这个转变,不仅发生在景区,更是席卷社会发展各个角落的一股浪潮——数字化/智慧化。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发布的《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显示,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达万亿级。如此巨量的消费市场,对于景区而言,抓住趋势势在必行。

因此,在江浙沪等智慧化基建普及程度较高的城市,不少景区都已经开始转变。以杭州的西溪湿地为例,购票之后,凭借着一张身份证便可以在西溪湿地不同出入口畅行,甚至还可以乘坐游船。疫情后,越来越多景区更是推出线上预约、线上购票等一系列数字化转型措施,使景区服务更为轻便智能。

在此背景下,智慧化也成为越来越多景区的标签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景区,智慧旅游的实现需要不同的发展路径,不然容易再次陷入“同质化”的僵局。此外,数字化并不意味着冷冰冰而无人味的僵化服务,而是在提供便利的同时,能更好地为旅行者提供服务。

4.思维转变:从容地走进文旅的良夜

尽管目的地成了现在不少景区转型升级中的“口头禅”,但是却依旧有人并不能清晰解释何为目的地。随着旅游行业的不断发展,目的地的概念当下被学者认定为是一处能够满足旅游者需求的服务和设施中心。不难看出,环节中的各个主体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体系的呈现。

因此,对于景区而言,首当其冲的是要打破原本的“景点思维”的认知边界,转向“文旅目的地思维”。减少对原本景区中单一资源的依赖,改变生存逻辑,强调整体生态的协同前行,只有思维转变之后,景区才能更从容地走进文旅的良夜。

5.产品转变:拒绝网红崇拜,通往理想的产品规划

思维转变之后,需要落地至产品规划至上。首先需要拒绝对网红旅游资源的崇拜。网红项目大多时候只能给景区带来短暂的知名度,并不能演变成文化然后造就旅游之魂。尤其是一些网红项目的频频翻车,逐渐走向黑化,最终甚至有可能反噬景区。

摆脱了一些稍纵即逝的旅游项目的干扰之后,通往理想产品规划的道路上,景区需要与在地文化并肩。对于不同的景区而言,在产品规划方面有所不同。于自然景观类景区,可以通过山岳为核心,配建体验性产品和休闲型产品,使其成为一个相融相生的共同体,成为一个目的地。

6.市场转变:野趣旅居,酒店需要咀嚼在地特色

在此之外,景区创造生活方式还有一个必须重视的文化注脚——酒店。对于酒店,日本建筑大师原研哉认为,“一家出色的好酒店是对当地最好的诠释,代表着经过咀嚼的地方特色。”在帮助人们出行、安全的过夜、恢复体力和提供良好的睡眠的基础功能之外,酒店更是一种咀嚼诠释当地潜在的自然、通过建筑向住客鲜明并且印象深刻地展现设施,即景区独有居停风貌的“传话人”。

景区从确定何种风貌,到搭建产品框架,再对细节的不断雕琢,并要满足新兴客群与时俱进的时代需求,绝不像过去那么简单直接。随着文旅融合的大趋势发展,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势必会全面进入这个行业的转型建设之中,未来的景区作为文旅产业的一个重要承载,必然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变成虫豸,还是化身巨龙,靠的依然是内容、品质、运营以及品牌。大浪淘沙,真金留下,梦和繁华,一定只赋予掌握未来钥匙的人!

02 几个趋向

1.旅游行业的发展方向

疫情冲击下,国内旅游的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三个提升:城市休闲提升、乡村休闲度假提升、国际旅游替代提升。

2.城市休闲提升

我国人均GDP已经突破一万美元大关,进入后小康时代,我国的城市休闲将步入通过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新阶段。未来,我国城市休闲发展将形成以下几种趋势。首先,城市休闲发展将由规模型的水平发展向质量型的纵向发展,发展的质量将不断得到提升。其次,城市休闲将迎来主客共享,不仅为客源地提供良好的休憩场所,同时成为本地居民的周边游良好去处。

3.乡村休闲度假提升

乡村优越的生态环境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不少人旅游休闲的选择。从传统的观光农业到休闲农业,再到乡村度假,乡村旅游不断升级发展。尤其是在新冠疫情之后,乡村成为休闲度假、短途周边游的重要方式。在此过程中,乡村要做好“三提升”,解决好“三难题”。第一就是乡村休闲环境的提升;第二是乡村休闲内涵的提升;第三是乡村休闲业态的提升。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涉及乡村产业发展多个层面,“土地、资金、人”是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因此,首先要落实保障和规范乡村休闲旅游产业用地。其次要整合各类乡村休闲旅游产业资金。最后是培育和吸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人才。

4.国际旅游替代提升

受疫情影响,近年来国际旅游几乎处于停摆状态。但人们的旅游需求仍然是存在的,因此要积极处理好这一旅游需求,积极推出多样的旅游出行方式,以国内游满足多样的出游需求。

03旅游业的“风口”在哪里?

1.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投资旅游业,既满足人民群众“刚需”,也服务于扩大内需。

旅游承载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十三五”时期,我国已经进入大众旅游时代。疫情前的2019年,国内出游超过60亿人次,年人均出游超过4次。持续三年的疫情给旅游业带来严峻挑战,但全行业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发展,稳住了行业发展基本盘。“乙类乙管”政策实施后,旅游市场迅速复苏回暖,旅游消费和市场信心有效提振。这充分说明,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刚性需求,成为衡量百姓幸福生活的重要指标。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旅游业是“一业兴、百业旺”的综合产业,既能提供精神产品、创造精神财富,也能创造物质财富、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发挥着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重要作用。

“十四五”期间,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时代的到来,旅游必将成为越来越多百姓的学习方式、成长方式、生活方式,旅游消费市场必将迎来新一轮提质扩容,旅游产业发展也必将更加繁荣。

2.盘活旅游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既是“风向”,也是“风口”。

伴随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旅游业全面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与此相应地,各地顺应旅游业快速发展趋势,加大旅游投资力度,迅速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建成了一大批旅游项目,但有些项目投资大、效益差、运营难,企业和地方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盘活存量资产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做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试点工作的通知》,将旅游基础设施领域纳入REITs试点范围。2022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盘活存量资产扩大有效投资的意见》,明确将旅游列为盘活存量资产重点领域。2022年9月,国常会确定使用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旅游也是政策支持领域之一。

从经济发展基本规律来看,投资建设会形成资产,资产会引发新投资。有效盘活旅游存量资产,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对于提升旅游设施运营管理水平、拓宽旅游企业社会投资渠道、合理扩大有效投资以及降低政府债务风险、降低企业负债水平等,具有重要意义。可以说,盘活包括旅游存量资产等在内的各种规模大、增长潜力大的优质存量资产,是当前投融资领域的重要“风向”。

旅游项目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载体。随着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新一轮科技革命不断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人民群众对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旅游业提质升级的新形势新要求,盘活存量资产是推动旅游业补齐高质量发展短板、拓宽高质量发展空间的必由之路,是旅游领域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举措。盘活旅游存量项目,推动项目内容优化、质量提升,既是旅游领域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也是在旅游业持续复苏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旅游行业新的投资“风口”。

3.推动盘活旅游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要狠抓落实久久为功,既要“盘点”,更要“盘活”。

盘活旅游领域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需要对旅游领域存量进行项目摸排和数据更新工作,旨在全面盘点项目底数,深入分析问题原因,有的放矢、分类施策,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盘活方案。值得肯定的是,贵州在这项工作中探索总结出一套可执行、能落地、有成效的工作“打法”,比如建立攻坚专班工作机制和“一台账两清单双清零双问责”“省领导联系指导、省直部门督导、厅级领导包片、处级干部包县、市县领导包个”机制,按照“七个一批”盘活路径,分类指导推进存量旅游项目盘活,政府加大服务引导而不包办,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和运营。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真正推动项目“活起来”与“火起来”,为全国面上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很多的经验做法值得学习和推广。

接下来,我们仍会在推动盘活旅游存量项目和存量资产这项工作中久久为功,实施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把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全国文化和旅游投融资项目库,建立重点企业白名单,用好各类财政、金融、投资政策工具,持续完善对产业项目、市场主体的投融资服务,引入金融活水、社会资本助力产业发展,吸引更多设计策划、建设投资、管理运营、内容生产、技术支持等方面的市场主体参与文化和旅游项目建设。

8.文旅运营的未来:三大核心要素引领文旅潮流!

文旅运营不仅是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是对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展现。文旅运营的核心爆点在于将独特的地域文化与旅游资源精准把握,巧妙融合文化、创新和情绪价值三大要素。这三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文旅项目爆火的内核,赋予其独特的灵魂深度。

| | | | |

{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文化是一个地方的灵魂,不仅承载了历史的积淀,更是人们情感与认同的凝聚。在文旅项目中,地域文化的独特性展现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地方文化的深入挖掘与传承,文旅项目能够在丰富游客体验的同时,也将地方文化的精髓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文旅赋能、文化塑形”,旅游本身就是文化。建设旅游项目,更要贴合文化引领作用。在大宋不夜城中,宋代建筑美学与现代艺术文化交融,“空间如画,场景如诗”,一砖一瓦都体现着大宋不夜城对于宋代历史的再现与还原。

传统文化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需要在现代语境中进行再创造。大宋不夜城对传统文化元素的巧妙运用,结合现代审美与消费趋势,能够在保留文化底蕴的同时,注入新的活力。在内容演绎上,深挖宋文化并推出一系列如“对话‘苏轼、李清照’等”情景互动演艺,“风雅宋鼓、宋之剪影等”艺术演艺。这种文化的再创造,不仅提升了文旅项目的吸引力,更为文化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文旅项目的成功,离不开文化与旅游体验的深度融合。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不仅是内容的提供者,更是体验的引导者”。

| | | | |

{创新}

文旅运营中,创新思维是推动项目发展的重要持续驱动力。现今同质化严重,文旅项目往往因循守旧,缺乏新意而惨淡收场。轻资产不夜城坚持创新思维主导,突破常规,开辟新的市场空间。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演艺内容上,也包括服务模式、运营策略等各个方面,确保项目始终保持活力与吸引力。

“文旅+”的兴起不仅为文旅带来新的机遇,也促进了文旅创新新路径的出现。轻资产不夜城通过“文旅+科技”对街区内游客流量等实时监测,依托轻资产不夜城运营灵活性的优势,可以做到根据游客量快速调整演艺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实现精准营销、智能服务,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体验。科技赋能的创新,重新定义轻资产不夜城的未来。

缺乏前瞻思维,创新计划就会赶不上变化。锦上添花文旅集团通过“运营前置”,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始终围绕消费者的真实需求、兴趣偏好及价值期待进行创新设计与优化。

“为一场演唱会而奔赴一座城”,万岁山武侠城通过对市场的精准把控,推出“文旅+音乐节”,让文旅项目内容更好地为游客服务,为市场铺路。

轻资产不夜城运用"文旅+夜经济+科技"模式,充分考虑到现代人对于夜间休闲娱乐和文化体验的双重需求,打造出了集观光、游玩、购物、科技体验于一体的多元化夜游空间。这样创新性的运营模式不仅为项目注入了新的元素,也提升了文化的传播力度。跨界合作的成功,能够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为文旅项目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青岛明月·山海间

| | | | |

{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是衡量游客体验的重要标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游客粘性”。有些景区的高门票、低内容等因素,往往很难让“游客变为回头客”,更不用说将流量转为“留量”。只有通过对游客情感的深刻洞察,文旅项目才能够在设计与服务中融入更多的人性化元素,营造出温馨而独特的氛围,使游客在这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上进和上班之间选择了上香”、“靠自己没用,只能靠‘神’了”,一系列网络热梗的出现,将“寺庙游”推上了文旅热点话题,让寺庙与游客产生情感共鸣。在携程数据显示,24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也从侧面映证了“情绪化价值”就是当下文旅风向。

如青岛明月·山海间,在演绎内容上通过丰富的互动环节与深度的文化体验,有效建立游客与地域文化之间的情感连接。在8月23的财神节活动启幕后,人潮涌动的明月·山海间突破了累计1400万+客流。对于“班味儿很重”却又“无处消散”的游客来说,“在努力和摆烂之间选择了拜神”,充分证明了明月·山海间通过这一次财神节活动与游客建立情感共鸣对于景区提供情绪价值的重要性。

这样的连接不仅限于一次性体验,更是一种持续的情感纽带。在这样的情感连接中,游客不仅是文化的消费者,更是文化的传播者,从而形成良性循环,为文旅项目的口碑传播奠定基础。

由锦上添花文旅集团全案运营打造的轻资产不夜城在璀璨夜幕下,文化、创新与情绪价值三者交织成一幅动人画卷,赋予旅行、休闲的灵魂深度。

阅读 23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