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精神卫生日”设立宗旨
世界精神卫生日(World Mental Health Day)是由世界精神病学协会在1992年发起的,时间是每年的10月10日。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精神卫生是指一种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中,每个人都能够认识到自身潜力,能够适应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工作,并能够为其居住地做出贡献。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旨在通过多种途径的宣传活动,进一步普及心理健康和精神卫生知识,倡导全社会共建心理健康体系,共治心理健康问题,共享心理健康成果,提升各行业心理健康服务水平,提高公众心理健康素养。
不同年龄阶段精神问题特点
婴幼儿(0~3岁)由于养育方式不当所带来的心理发育问题,如言语发育不良、交往能力和情绪行为控制差。家长应多与孩子进行情感、语言和身体的交流,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行为习惯,是避免婴幼儿精神卫生问题发生的可行方法。
学龄前儿童(4~6岁)难以离开家长、与小伙伴相处困难。处理不好,易发生拒绝上幼儿园以及在小朋友中孤僻、不合群等问题。应鼓励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分享情感,培养孩子的独立与合作能力。
学龄儿童(7~12)青少年(13~18岁)学习问题(如考试焦虑、学习困难)、人际交往问题(如学校适应不良、逃学)、情绪问题、性心理发展问题、行为问题(如恃强凌弱、自我伤害、鲁莽冒险)、网络成瘾、吸烟、饮酒、接触毒品、过度追星、过度节食、厌食和贪食等。应调节学习压力、学会情感交流、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兴趣爱好。
中青年(19~55岁)与工作相关的问题,如工作环境适应不良、人际关系紧张、就业和工作压力等带来的问题;与家庭相关的问题,如婚姻危机、家庭关系紧张、子女教育问题。应构建良好的人际支持网络,学会主动寻求帮助和张弛有度地生活,发展兴趣爱好。
中老年(55岁以上)退休、与子女关系、空巢、家庭婚姻变故躯体疾病等带来的适应与情感问题。应接受由于年龄增大带来的生理变化,建立新的人际交往圈,多参加社区和社会活动,学习新知识,拓展兴趣爱好。
心理健康的标准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如何维护心理健康
接受自己
每个人一定要爱自己。对自己排斥常常会导致过度的愧疚、羞耻和忧郁。相信自己的能力,珍惜自己的独特性,千万不要低估自己。自我接纳是动机和积极情绪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接纳自己甚至可以更容易让别人接纳。
学会放手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些现实。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就接受它,这是一个很好的被动应对的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于有办法控制的情境积极应对,对于没有办法控制的情境就被动应对,这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系
现代的生活会让我们处境有些孤独。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系是消除这种孤独的非常好的方式。保持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在艰难的时候能够获得亲密人的支持和帮助,帮助你战胜困难,通过难关。
争取自由、学会自立
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接受一些现实。当我们不能改变现实的时候就接受它,这是一个很好的被动应对的方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对于有办法控制的情境积极应对,对于没有办法控制的情境就被动应对,这对保持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帮助别人
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在别人得到帮助的同时,自己的心里得到了很大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正能量。
投入的生活
过着幸福的生活就是要学习最大限度地进行内心体验,控制内心的体验,使我们从事某种活动时心情愉快。圆满就是一种完全投入的感觉,全神贯注地专注于一件活动或者一种体验。
不害怕改变、学会适应
当我们呆板不够灵活的时候,我们就更可能体会到阻力,更可能为了保持立场而把自己弄得很紧张。当我们很灵活、愿意改变那些对我们没有益处的行为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地适应环境。
校外心理服务资源(仅作参考)供各位同学参考
青少年心理与法律服务热线
服务电话:12355
服务时间:24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