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成语之韵,感文化之美”——高臾镇白塔学校成语活动

奋斗
创建于2024-10-20
阅读 28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邯郸学步》

邯郸学步”的故事相传出自《庄子·秋水》,里面记载,燕国寿陵有一个人,嫌当地人走路的模样不好看,就到赵国的首都邯郸去学走路。一进邯郸城,他就觉得路上的行人走路的模样特别优雅,很有特点,就跟在行人后面一扭一摆地学起来。学了几天,不见进步。他想,确定是我走路的习惯太顽固了,只有把原来的走法彻底忘掉了,才有可能学到新的走法。于是,他抬腿、跨步、摆手、扭腰,都机械地模仿邯郸人的模样。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新的走法没有学会,原来的走法倒全忘了。当他返回燕国时,只好爬着回去。


听成语故事

02:24

有学者经过研究认为:“邯郸学步”也许学的不是普通走路的步法,而是学的舞步。当时在赵都邯郸流行一种舞步,叫“踮屣”(diǎn xǐ),是一种类似于现代西方芭蕾舞,点着脚尖跳舞的特殊舞步,非常优美,名扬诸侯,这个在《汉书·地理志》里也有记载。

作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邯郸长期都是大商业都会,人口稠密,行旅众多,商业繁荣,除了民间普遍歌舞蔚然成风,邯郸城中还聚集了不少专门从事歌舞,演唱等职业艺人,这种以踮脚尖为特色的舞步,在当时非常盛行,而且这种舞蹈为邯郸当地人所擅长并构成特色,因而被称为国能。


战国时期,“邯郸姬”闻名于当世,一提起“邯郸姬”就知是十分优秀的邯郸舞者,有质量保证,甚至逐渐成为一种标志性品牌。《水经注》“赵人有琴高者,以善鼓琴,为康王舍人”赵国擅琴者甚至可以成为官员,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代邯郸文化的繁荣……

邯郸学步的故事,记载在春秋时代的《庄子》里,直到1,000年以后,也就是明代万历四十五年(公元1617年)八月,在邯郸知县王曰善主持下,在沁河之上,修了一座石桥,改善交通。王曰善还根据《庄子》寓言里的故事,将桥取名为学步桥。后人将这个寓言故事提炼为成语“邯郸学步”,所以,人们提起成语,就会想到这座桥。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有“寿陵失本步,笑煞邯郸人”的诗句。清代诗人袁枚在《续诗品·尚识》中写道:“学如弓弩,才如箭镞(zú)。善学邯郸,莫失故步。”其中,“善学”二字,表现出诗人对“邯郸步”的赞美与向往。寿陵少年求学邯郸的方向正确,只是学步的方法不当。“邯郸学步”启发大家:学问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头,努力的方向和方法都正确,才能避免“邯郸学步”!

我们国家邮政局于2004年4月2日发行的《成语典故》系列邮票,第一套第一枚就是《邯郸学步》。所以说,“邯郸学步”作为中国成语典故之都的代表成语,正应了“学步”的涵义。

成语诵读

01:18

邯郸学步寓意是: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告诫人们不能盲目崇拜他人。学习可以先模仿,但必须先细心观察别人的优点,研究邯郸人之所以能够走得优雅的关键之处,再从自己的实际状况来检视,这样才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成语诵读

阅读 28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