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因是一个初学画画的朋友,随口说了一句:“没有天赋我就只有多练练了”。由此引发了我对“天赋”这个词的一些感想。
我第一次对“天赋”这个词的直观印象,是我小学二年级的时候,班里有一个干干净净的小男生,叫姜冰,有一天他带来一件磁性画画板——那时候我们谁都没见过那个东西,相当于高科技。他给我们演示的时候,很随意的画了一个熊猫,在我的惊讶目光里,拉着那个把手把熊猫消除的一干二净。磁性画画板确实给了我不小的震动,但当时更让我震动的是他随手画的那个熊猫。在我那个年纪之前,我的身边都没有学画画的孩子,我也没有见过可以随手画画的同学,我只知道我看到喜欢的图案,想要画好它,需要照着模版,认认真真,修改多遍,才能画得出来,还并不完美。不是不圆,不直,就是这长了那短了的。我那时候就喜欢画画,但是我觉得要画好一张画需要很多的时间,还要修改,怎么会有人(还是同龄人),不用照模版,随手就画出一个东西,还不用修改,还那么好?后来别的同学告诉我说,姜冰的妈妈是美术老师,我当时一下子就释然了,那时候还不知道“遗传”这个词,但是我觉得那就是他天生的技能吧。我当时觉得,有些人,就是天生就会画画的吧,就像有的人写字那么好,有的人背课文那么快,有的人朗诵、唱歌、跳舞都是有天赋吧。我从小都觉得自己很笨的,为什么学什么都那么慢,那么费劲。课堂上学的古诗和儿歌有的同学当堂就会背,我课后努力好久还是背的磕磕绊绊——我比别人笨一些,但我要努力一点,不能让别人知道。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看书,画画还不是那么强烈,但是看到喜欢的图案就想画一画,用尽我所有的本事修修改改,依然在完成的时候有很多毛病,然后觉得自己笨,但是依然会收获到一些夸奖。慢慢的在初中时候,有些同学的美术作业就开始找我画了,我受宠若惊,而乐此不疲。
后来我当了美术生,我依然一路磕磕绊绊,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有些在努力解决,有些又觉得总是解决不了。我看到画得好的同学,总是投去羡慕的目光,想他们好厉害啊,为什么我这么笨。有些话我听不懂,我不理解,我看不出来,我不明白,我只知道我画得不够好。但是我喜欢画画,我画画的目的也很单纯,就想画好而已。所以我以为,我一定能靠勤奋弥补我的先天不足,我会画得越来越好的。我依然会一次次被有“天赋”的人震撼而陷入自我怀疑,但是我也不会放弃。那时候我觉得:我能靠努力达到的,我一定要尽力;而努力也达不到的,那真的是他们的“天赋异禀”。
后来我上班了,我依然在画画,只是兴趣使然,依然总是不满意。当时有一个领导和别人说“**红虽然天赋不高,但是却很努力”。我知道我天赋确实不高,但我在画画上也真的还不够努力。
后来我开始练写字了,硬笔书法,那时候知道努力了,天天写到晚上十二点多,随身都带着笔和本,走到哪写到哪,字也进步很大,我知道这个就得靠练。但是总是有些没怎么练过字的人,一出手写字就很好看。我也一样会心里不平,为什么我练了那么久,都不如人家不咋练的写得好,为什么啊?难道他们是天生的写字就好?没办法,练吧,我就死磕,每天写。
慢慢的,岁数也上来了,写写画画年头多了,成果出来了,赞扬声多了起来,我也成了别人嘴里“有天赋”的那类人。有一个写书法的朋友,机关上班,我把他的字给一个专门写书法的朋友看,书法朋友说:“最受不了这种天赋型选手,也不用怎么练就能写的挺好。”这听上去是赞扬的话,我转述给机关朋友,他却不高兴。他说:“别人只看到我现在写的字,没有人看到我当初练字用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很长时间每晚写到半夜,研究很多书法理论和古帖,也走了弯路,找书法老师仔细学习,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没人看得到,在别人眼里我轻轻松松就达到现在这样。”就忽然,我就明白了一些道理。
所谓的“天赋”,大部分,或者说绝大部分都是后天努力得来的,至少需要投入比别人多得多的时间和精力所练就的技能。但很多人看到了别人的成果自己又达不到,所以那是别人有“天赋”。他并不了解“有天赋”者,是经过了怎样的努力和学习,挫折和坚持,还有一次次的自我怀疑,才艰难而执着的成长为别人眼中的“有天赋”者。
但是,我也发现,孩子小的时候学东西,真的有快有慢,有接受能力强的,也有真的差很多的,那是为什么呢?那不是天生的吗?我教过一些孩子,我发现孩子的一些学习差异非常明显,我也思考了很多年。
首先,孩子确实是有先天的性格差异的,这真的是“胎里带来的”,可能和遗传有关,也可能和在母体中所吸收的营养、大脑或神经发育的程度、胎教所受的影响有关。先天智力因素有关系,先天性格因素也有关系,比如有些孩子专注力强,有的孩子容易走神;有的孩子内向好静,有的孩子外向好动;有的孩子对图形的观察辨别力强,有的孩子对图形不敏感;有的孩子好奇心强,求知欲也强,而有些孩子只喜欢自己喜欢的。这确实有很多先天因素在里面的,但也有很多是可以后天培养和干预的,而且越早干预越好。但是也希望还是基于孩子的兴趣来做选择,不能强迫。比如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好动坐不住,我想让他学学画画。似乎也没什么问题,但有时候遇到对画画毫无兴趣的又很好动的孩子,对老师来说就很折磨。大多数孩子通过一些干预和鼓励是会有进步的,也确实会有个别孩子真就不适合学这个。外国的教育喜欢“扬长避短”,中国的家长最喜欢把“短板”补齐。其实笨想想,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补短板,可能补上来点,但长板也不长了,如果用那个时间去提高长板,那不会更优越吗?可能我们的体制要求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是万万不可磨灭了孩子在长板上的兴趣,那些兴趣都是他潜在的“天赋”啊。
那么总而言之,“天赋”究竟是什么呢?爱迪生说:天才是1%的天赋+99%的汗水。也有的说法是:成功=1%的灵感+99%的努力。我觉得,大多数人所说的“天赋”,是:先天性格特征适合+有兴趣+能力培养+很长很长时间的努力。这个过程中起最重要原因的是努力,因为大多的人,都已经断在了最初的不能坚持上。但别的因素也不可或缺,比如喜不喜欢,适不适合,有没有遇到一个好的老师,有没有成就感获得。一个技能的坚持磨练,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是很多的偶然和必然因素结合产生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努力想成为我们曾经羡慕的那些“有天赋”的人吧,哪怕你明明知道自己没有天赋,你笨——那就坚持吧。只是你要明白,你坚持的目的,不是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我喜欢”——那才是最美好的努力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