挺立潮头,方知浪高风急;登高望远,才见云阔天高。为贯彻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新型课堂教学样态。10月19日—20日,嘉祥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一行7人在教科研中心许秀芝主任的带领下相约菏泽,参加了“和美课堂”第二十二届全国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观摩研讨会。在这里我们共同聆听精彩纷呈的示范课,目睹师生之间的思维碰撞,享受教育盛宴,感悟语文之美!
“和”在精彩 “美”在不同
本次“和美课堂”教学观摩活动汇聚了众多教育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教学改革的新理念、新方法。教师们围坐一堂,以课为媒,共探教学新策略,共研育人新路径。从理论到实践,从案例分析到策略分享,每一个细节都闪耀着教育的光芒。
慕“和美”之名,仰名师之姿
罗才军老师
第一节课是罗才军老师,他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二课《丁香结》。罗老师在课堂上带领学生温故而知新,先引导学生梳理三处场景中的丁香花,感受丁香花的清雅妩媚。接着带领学生从花形花香联想到春光、文思和梦想。最后由花到结,领悟到生命需要“结”,有结才有解的人生真谛,让学生又有了新的感悟。在悟“结”环节,罗老师先后引入课后阅读链接的四句古诗、戴望舒的《雨巷》片段、《丁香花》歌词,让学生感受古往今来,丁香结就是“愁怨”的代名词。与作者独特的人生思考形成反差,带给学生不一样的情感体验。悟“思”环节,罗老师链接了苏轼、季羡林、朱光潜的名言,给学生谈理解搭建了支架,是对作者表达人生思考的有效补充。 罗老将“情”与“思”两部分赋予了不同的“使命”。情是为了达成“让学生领悟想开去的三重境界”的目标。思是为了关联自己的生活,谈理解,获得思想的启迪。
课后罗才军老师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古诗文与人文精神》为题,引领老师们穿越千年诗海,探寻古诗文中的人文精髓。罗老师从定位坐标、题材序列、解读确证、节奏声韵到意境格调,全方位剖析小学阶段古诗的人文价值。罗老师的解读,不仅展现了诗人多彩的精神世界与价值观,更揭示了诗歌以形象直击心灵、传递美感与感动的独特魅力,让听众深刻体会到古诗不仅仅是历史的回响,更是文化与精神的永恒传承。
李祖文老师
李祖文老师执教的是《美丽的小兴安岭》。课堂伊始,李老师别具匠心地用一首小诗开场,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执教《美丽的小兴安岭》时,李老师用图文相结合、文段赏析的方式,让学生领略小兴安岭四时美景的独特韵味。紧接着,李老师从向学生渗透散文文本意识的角度出发,让学生思考作者对小兴安岭的独特感觉。在一番讨论过后,李老师从学生找到的“诱人”一词中点明本单元文章的学习要点:找出作者的独特感受。接下来,李老师打通单元课文之间的壁垒,让学生聚焦于作者的独特感受,自主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最后,李老师结合单元写作任务,以学生熟悉的菏泽牡丹为抓手,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说出自己对于这些熟悉事物的独特感受。
课堂展示后李老师做了《大单元教学的前世今生》的主题讲座。他强调,大单元教学旨在根据学生的真实学习需求,跨单元、跨书册、跨媒介地整合课程资源,构建情境化、任务化的学习环境,通过多样化的学习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他还对比了单篇教学与大单元教学的差异,指出大单元教学更加注重多文本间的共性与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魏星老师
魏星老师执教的《慈母情深》,初读时以“作者拿到这本书,他的心中是什么样的滋味?”这一问题让学生快速默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引导学生抓住作者运用的反复的表达方法抒发自己的感情,通过反复品读,使学生在反复品读中场景和细节描写中蕴含的感情;接着以朗读者创设情境,假如你是董卿,你会提出什么问题?假如你是梁晓声,你为什么要给观众朗读《慈母情深》,通过情境创设,体会作为儿子对母亲的心疼与感激。
魏老师的讲座《运用课程思维创新教学设计》,对“原型单篇精读课如何上”这一问题做了细致阐述。听完魏老师的课与讲座,我也深刻体会到教学的系统性和连贯性,不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要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单元的学习中来。
虞大明老师
虞大明老师执教《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以单元导语“猜测与推想,使我们的阅读之旅充满了乐趣”引入,让孩子们明白,不管猜对与否,猜测的过程让我们很快乐,鼓励孩子大胆猜测;创设情境“争当班级的小诸葛”,设置奖品“拨浪鼓”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孩子们都能大胆猜测,整堂课充满了奇思妙想;最后让孩子们给故事加个结尾,通过自己创编结尾,感受胡萝卜先生以助人为快乐的美好品质,巧妙渗入思政元素。
虞大明老师的讲座内容《新课程背景下语文教学的某些事儿》,倡导老师做好语文教学中的那些小事,他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教育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让我们对教育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其中令人印象最深的是:追求多元理解。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的“独角戏”。在课堂上,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分享见解。“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孩子的读书感受也应当是这样。
孙双金老师
孙老师以一段优美的钢琴曲开场,瞬间将学生带入了《月光曲》的美妙氛围中。这种别出心裁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后续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通过音乐的感染力,让学生对即将学习的课文充满了期待,使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进《月光曲》的世界。他的教态亲切自然,语言幽默风趣,瞬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孙老师对《月光曲》进行了深度解读。他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本,品味文中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通过对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背景、过程以及曲子所表达的情感的深入探讨,让学生真正理解了这首名曲的内涵。孙老师还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疑问,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课后,孙老师做了在《简简单单教语文》的专题讲座。孙老师强调,语文教学要回归本真,简简单单地教。这并不是让教学变得单调乏味,而是要去除那些繁琐的形式和不必要的环节,聚焦语文的核心要素。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我们应该紧紧围绕这个目标,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学习和运用语文。听后我深刻感受到:语文教学应该返璞归真,以简洁的方式呈现语文的魅力。
许嫣娜老师
许嫣娜老师一登场,就以她那甜美亲切的笑容和温柔动听的声音,瞬间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她的教学风格灵动活泼,充满了童趣。在课堂上,她仿佛化身为一个神奇的魔法师,用各种巧妙的方法引领孩子们走进知识的殿堂。她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都充满了感染力,让孩子们沉浸在学习的快乐之中。这堂课的教学设计独具匠心,许老师以“两件宝是什么”为核心问题,引导孩子们通过读课文、观察图片、小组讨论等方式,逐步揭开谜底。在教学过程中,许老师注重引导孩子们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例如,在讲解“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这句话时,许老师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一说双手和大脑分别能做什么,孩子们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许嫣娜老师在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让课堂变得丰富多彩。她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让孩子们通过反复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韵律之美;她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创设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体验、感悟,提高学习效果。
许老师在课后《说说语文启蒙教学中的任务情境》的讲座中,强调了老师们在语文启蒙教学中,任务情境的创设至关重要。一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情境,能够瞬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像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一颗好奇的种子,让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探索语文的奥秘。例如,许老师提到可以通过创设角色扮演的任务情境,让孩子们化身故事中的角色,去体验故事中的喜怒哀乐。这样的方式不仅让孩子们在玩中学,更让他们对语文学习充满了期待。
何捷老师
何捷老师开课以“简单”的诗题入手,采用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大胆猜”,一方面舒缓学生的紧张心情,一方面让学生继续练习阅读学习的方法——猜想。而且猜的结果只要有道理就是思维的正向发展,所以每一次猜后都给学生以语言上的肯定及鼓励。诗题《夏日绝句》为什么起这个诗名,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啊!就是因为是夏天里写的,体裁是绝句啊,但是学生都知道吗?不尽然!有时候老师在课堂上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想当然”。由诗题自然地过渡到诗的内容,初步了解了诗中相关的地点、人物以及人物的事件。这是读懂诗的基础!
读诗,必读情。如何读出情感?情到深处自回流!如何走向深处?自然要读懂诗。何捷老师没有带领学生一句一句地解释诗意,而是设计了三个步骤,让诗情自然地在学生心中生发。第一步,初读诗后,带着自己的感受体会“原生态”的诗情;第二步,紧扣“人杰”“鬼雄”,由学生自己理解词意,一次次地叩问,一句句地回答——在人世间做豪杰,做鬼也必做英雄,豪迈、坚定、无畏……这样的情感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第三步,补充同一时期的其他诗句,相辅相成,继续强化情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在学生心中水到渠成。
随后,何捷老师为教师们带来了《“双新”背景下的统编教材新设计》的专题讲座。他深刻剖析了教材改革的趋势,强调了教材命题应紧扣核心价值、能力素养与情境载体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四无”命题原则。同时,何老师还详细阐述了新课标对教材的新要求及新教材的特点,为教师们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建议。在讲座中,他还特别关注新教师的成长,给予了中肯的建议,鼓励新教师们勇于创新,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
张学伟老师
最后一节课是张学伟老师的《桂花雨》。开始的这部分教学是一个理解和表达融合的训练,它的目的有两个:一是基于学生对课文的初步认识,围绕“回忆桂花”的主题,让学生对自己的初读结果进行梳理汇报,汇报内容概括全文;二是在汇报的同时,又对文章的梗概和内在联系进行认识。语文的训练一定是整体的融合,效果是多重的,而不是单一的点的训练。这也是教者一贯的观点。
接下来,张老师设计意图非常明显:读是目的也是手段,读是过程也是方法。全段教学,以读开始,以读结束,但是仅仅是在读吗?而是在品味细节——三个人不同的“忘情”的表现,注意,同是“忘情”,但表现不同。
我的“急切兴奋”,母亲的“虔诚”,父亲的“陶醉”,每个人的行为和身份是那样的切合。又是那样的真切!是在品味语言——缠、铺、摇、撮,字里行间所表现的情感,所具有的语言的张力,都在读中一点点的感悟、熏染!是在品味情感——这桂花雨带给我和父母的,带给读者的不仅仅是快乐,还有亲情、乡情。这,都融在真情投入到朗读中了。读是主线,各种训练融于其中,这,还是整合的训练。
最后,学生迁移“场面+细节的描写”方法,并熟练运用,获得了良好的课堂展示效果,整堂课在欢声笑语中得到了升华。
张老师在课后《我们用什么撬动课堂》的讲座中,从新课标的变化切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灵活多变、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使他们能够真正领略到语文的魅力。
张老师以其独特的视角,深挖课本内容,谈至人物故事时如数家珍、胸有成竹。他强调“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的运动场”是一直以来的追求。以《王戎不取道旁李》教学为例,着力发现语言的“密码”。王戎和“诸小儿”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当然是“动”与“不动”。那么,王戎“动”了吗?其实他人没动(唯戎不动),脑筋却在动。诸小儿“动”了吗?其实他们人在动(诸儿竞走取之),脑筋却没动。王戎和诸小儿最大的不同在于“眼睛所见不同,心中所思不同,思维方式完全不同”。张老师的讲座不仅为我们展示了语文教学的多种可能性,更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令现场学员收获颇丰。
在张老师讲座结束之后,现场也被其深厚的语文教学功底和前瞻的教育见解所折服,对张老师所展示的多种教学方法和思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也感触收获非常多,拓宽了自己的思路,打开了自己教学的“密码”。
学有所获 心有所感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渊,不知地之厚也。名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巧妙的教学设计、扎实的教学风格,令在场老师们折服。学习过程中大家神情专注、潜精积思,对于名师们的示范课学有所获、心有所感,收获颇丰。
本次教学观摩研讨会虽然短暂,但带给老师们的影响却是深远的。让我们对核心素养多了一份全面认知,对大单元教学多了些许理智思考,对继承和传播中华传统文化更增添了一份使命感。今后的育人道路上,吾辈之师将不断求索,以文化人,向着语文教育的明亮那方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