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山西访古之十——稷山稷王庙

小鸟
创建于2024-10-20
阅读 24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稷山稷王庙,国六

以稷王山为中心的晋南一带后稷文化浓郁,周边各县都建有供奉后稷的稷王庙。

稷山稷王庙,始建于元朝,清宣宗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由稷山知县李景椿主持重建,是全国规模最大的稷王庙。

相传,稷王庙原建在县城以南25公里的山巅上,那里是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也是他死后埋葬之地。人们为了纪念后稷,故将此山命名为稷王山,隋开皇十八年稷山县亦由此得名,而且每年农历的四月十七,朝中的官员和四方人士都要亲自登山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后来,由于路途遥远,跋涉艰辛,庙宇迁至山下,为了更便于祭祀,元至正五年,人们在县城内建了这座稷王庙。

稷王庙坐北向南,平面布局采用中国传统中轴线对称式。原山门早毁,自前向后,有献殿、后稷殿、八卦亭、姜嫄殿等,两侧配有钟、鼓楼。

稷王庙的山门就在县城繁华的大街上,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在现代商铺林立的县城中心格外醒目。山门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两侧旁门的对联颇有意味。东边为:永记姜源德,常怀后稷功。西侧为:国凭粮作本,民以食为天。

从山门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献殿和左右分峙的钟、鼓二楼,三座建筑巧妙地一字排开,从正面看宛如一体,气势非凡、规模宏伟。

两座精美玲珑的钟鼓楼按照左钟右鼓的布局分列献殿两侧。重檐十字歇山顶,琉璃彩瓦。一层各保存有一通石碑,二层分置钟鼓。斗拱密布,雕刻秀美。

献殿面阔三间,进深四椽,单檐悬山顶,琉璃彩瓦。雀替与枋板上的雕刻有稷王教民稼穑的人物故事和动物花草,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尤其是前檐下栏板上的农事图为最,详细记录了古人春播、夏管、秋收、冬藏一套完整的农事活动。农事图正中是祭祀谷神场面和稷王教民稼穑图,两侧是农事劳作场景,手持谷穗的稷王、播种耕耘的农夫、田间耕作的牛马、麦场碾打,被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这是今人研究我国古代农耕文化,特别是农具发展、粮食生产的珍贵图像资料。


献殿后是正殿,也就是后稷楼,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楼阁式重檐歇山顶,琉璃彩瓦,屋脊彩饰精美,仙人、天马、神兽形态各异。门楣上方有一块“立我烝民”匾额,四面有三米宽的回廊,20根石柱雕刻或平刻,或浮雕,方柱、圆柱分布四周。殿外回廊共有20根大石柱,其中正殿门前的两根石柱最为特殊,是镂空高浮雕的盘龙石柱。西边是一条火龙,火焰熊熊,朱雀穿跃,东边是一条水龙,云腾浪涌,鱼跃龙飞,雕刻精美,颇为壮观。

正殿后,便是姜嫄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殿内供奉着后稷之母——姜嫄。姜嫄殿是稷王庙最早的建筑,与殿前的四柱亭都是典型元代构建。亭前为泮池,其上建有一单孔石桥。

阅读 24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