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新视届

——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所学所感

花园中心校后高营小学
创建于10-20
阅读 128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教然后知不足,学然后知困”,为促进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10月17至10月20日,我们一行三人在黄河科技学院(南校区)参加了第十六届“学习新方案、践行新课标、用好新教材、建设课堂教学新样态”名师课堂观摩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八位专家带来的这场教研盛宴不仅是智慧的碰撞、知识的交融,更是教育情怀的共鸣,带给我颇多感触。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军作了题为《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亮点及教学建议》的报告。王教授从七个方面解读了本次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修订的亮点:1、通过多种方式强化教材育人功能;2、优化单元设置,服务单元教材理念;3、明确板块栏目定位,理清内部结构层次;4、全面落实任务群要求,重点进行“任务化”改造;5、加强教材进阶性设计,突显学段之间的差异性和衔接性;6、优化识字教学安排,突显学段特色;7、精改精校各类文本,确保准确科学规范。王教授强调,本次教材修订遵循“守正创新,稳中求进;稳是基础,进是目标”的总体原则,用心打造工具性和人文性高度统一的高质量语文教材。

       通过王教授的解读,我们清晰地知道了本次教材修订的亮点,了解新教材的变化、育人导向以及任务群的要求等,对如何在实际课堂中真正践行、落地学生发展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有了更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接下来,张学伟、白皛、肖绍国等七位专家分别上了示范课,并结合课例展示作了相关专题报告。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张学伟讲授的《少年闰土》,以形式多样的朗读贯穿课堂,以读代讲,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环环相扣,指导学生读出画面、读出角色、读出情感。张老师的情景再现朗读,更加凸显出海边少年的无拘无束和高墙少爷的羡慕无奈,使得在场的很多人频频落泪,课堂共鸣也在此刻达到了顶峰,“审美的鉴赏和创造”这一语文新课标核心素养在课堂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张老师随即作了《我们用什么撬动课堂》的专题报告。张老师从语言、思维、情感、活动等四个方面具体讲授了撬动课堂的方法——发现语言的密码、激活思维的抓手、找到情感共振的支点、活动中同样的意思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表达。

       全国教研先进工作者白皛以古诗《示儿》作为课例展示。他的展示课以“说诗”为支点,打破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透过文字穿越历史,让学生沉浸在陆游的心中之“悲”中,从而与诗人陆游共鸣,在共鸣中打开学生的情感之门,共鸣中共情,实现共育。

        课例展示后,白老师作了题为《小学语文教材解读与教学策略》的报告。他在报告中强调,教材解读要关注“三个价值”——文本价值、语文价值、教学价值,首先要知道文本有什么,其次要明白语文价值是什么,最终要清楚语文教学选什么。接着,白老师又以散文这一体裁为例具体阐述了“三个价值”,并在讲授中以《草原》为例提出了不一样的解读——修辞不是为了修饰,是为了写所感所见。

        “诗画语文”的提出、推广者肖绍国老师讲授的《香菱学诗》精彩纷呈。肖老师在课堂中引领学生运用“香菱学诗法”品赏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送元二使安西》,总结学诗的方法:聚焦——再聚焦——扩散——再扩散,再引导学生把自己摆进去,展开意境联想。最后指导学生懂得读诗、观物、旅行、做事、生活等的最大密妙在于“会心处不在多”。

01:49

       新课标要求语文课程结构要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以生活为基础,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学习任务为载体,设计语文学习任务群。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写出的这段话无疑是落地新课标最好的写照。

      三天的观摩研讨,收获颇丰,从理论到课堂实践,从答疑解惑到策略分享,每一个环节都闪耀着“新”的光芒。课程标准从“双基”到“三维目标”再到“双核素养”,是无数教育者从“教学生做题”到“教学生做事做人”的历程,正像张学伟老师说的那样“教学生像智者一样思维,像能者一样做事,像作者一样表达”。深耕课堂、创新教学,教育的路上,我们从来都不是一个人。

——END——

编辑:赵东红   程艳红  解淑颖

审核:刘跃华

阅读 128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