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美篇

幸福
创建于2022-07-16
阅读 16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关爱幼儿健康成长

                   ——三十铺镇中心幼儿园

                                                  龚家琪

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幼儿教师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中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有的孩子脾气倔强,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有的孩子不爱说话,有的孩子淘气捣蛋,总之应有尽有。作为教师要了解孩子的个性差异,有目的、有方案的认识孩子,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问题、思考问题、理解问题,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善于发现其自身的优点长处,用观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使他们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结合当前“疫情”防控,特介绍以下五种个性差异。

一、不合群

有的父母生怕孩子出门惹事生非,总是把孩子关在家里,不与外界交流,久而久之就造成孩子“不合群”。

具体行为表现和引导方法:

1、宝宝表现为怕生。总是停留在同龄群体之外,郁郁寡欢,孤独沉默,这些宝宝往往不愿入园,常因此与父母生气。

2、孩子以自己为中心,只要大家不按自己想法去做就会不高兴。

3、由于孩子身上某些缺点。例如:爱捣乱、爱骂人等原因,小朋友们是不欢迎他们加入游戏队伍的。

4、体弱多病的孩子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游戏和活动。对于他们首先要增强体质,找大夫诊治,把孩子体力恢复起来,有了强健的体魄,孩子就会改变过去那种腼腆的、懦弱的、只缩在家里不敢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习惯了。

5、性格古怪的孩子也不愿和朋友一起玩。他们一般不容易在短期内转变,对于他们一定要有耐心,要持之以恒地和孩子交流感情,努力理解孩子,还要找心理专家和精神科大夫咨询,以便矫治孩子古怪的性格。

6、住在楼房,本单元上下没有同龄孩子,不爱和同伴说话,总是自己埋头玩。

7、大人怕把屋子弄脏,不让孩子带同伴到家里玩。或者担心出事,干脆谁家也不让孩子去。

8、孩子没有稳定性,与别的孩子玩一会就闹个不欢而散。

作为父母可以多鼓励孩子与同龄儿童交往。大人不要在孩子身边,也不要叮嘱太多,甚至孩子们的争吵、哭闹等事也让他们自己去处理,家长尽量不要去干预。让孩子广交朋友,同各种类型的孩子交往,不要局限于邻居亲戚家的孩子,尽可能改变孩子的依赖状况。要让孩子自己穿衣吃饭,夏天自己洗澡,单独睡觉,自己起床,自己决定一天的活动等。如果孩子一时离不开妈妈,可将他们寄放到亲戚家,让其适应一下离开妈妈的生活。

二、倔强

2~3岁小孩,在意志开始发展的早期阶段,有一些违拗和反抗心理属正常行为,对不利于自己的事表示抗拒或拒绝也是正常现象。但3~4岁后随语言、思维、社会情感的发展和教育的作用,自我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调控情绪能力增加,这种违拗和反抗行为会逐渐减少,在这年龄段的孩子,若凡事仍然表现出强烈的违拗和反抗行为,或豪无道理地固执要求他想要做的事,拒绝成人的合理要求,偏做成人禁止做的事,则为不正常行为。

平时过于娇惯宠爱孩子,稍不如意就满足幼儿不合理的要求或成人脾气暴躁,经常打骂幼儿,对幼儿的正当要求过于冷漠等,都可导致幼儿产生强烈的违拗和反抗心理。

防治的关键在于改善家人教养孩子的态度,要关心孩子成长,要正确对待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孩子的不合理要求有原则性,避免多罚。

三、粘人

独生的儿童由于环境的特殊性,容易产生粘人、磨人的坏习惯。比如:吵着要你帮他找玩具,帮他找出来了,玩了一会儿,他又丢下玩具,拿起你手上的绒线当球踢;你写东西他也要写,给了纸、笔还不干,又要抢你手中的笔等,很容易让家长恼火。

具体表现与分析:

1、是缺乏感情的表现。

我们可以从婴儿的行为中清楚地看到这一点,婴儿啼哭,不光光是因为肚子饿的缘故,有时看到大人从他身边走过来却不抱他,也会哇哇哭起来,目的是引起你的注意,要你赶快抱他。这是一种感情需要。儿童缠人也出于同样的道理,问你要东西、跟你捣乱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要你注意他,和他交流感情。这种心理在独生子女身上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有人陪、有事做的时候是不会磨人的,当他东张西望不想做什么的时候,就会来找你的麻烦了。

2、是一种心理依赖。

有个性、活动能力强、会玩的孩子较少磨人。相反过于姣生惯养、样样都由父母安排妥当,会使孩子养成离开父母就无法生活的习惯。这种依赖性反映在情绪上,就是围着父母胡搅蛮缠,甚至被父母骂了一通、打了一巴掌,反而安稳了。这种情况正是儿童行为不独立、内心情绪不安定而采取的一种发泄。挨打挨骂反而转移了焦虑,被动地稳定了情绪。这就是许多家长常说的孩子是贱骨头,好说歹说不行,骂一顿到舒服了。同时越是自卑的儿童越容易缠磨大人。

3、家庭成员的态度不一。

请注意孩子专找宠爱他的人缠,也专找态度暧昧、容易妥协的人缠,因为经验证明,他们总是在责骂之后满足他的要求。所以要分清情况分别对待,要从根本上纠正还取决于对儿童个性的培养。缠人表示孩子缺乏自立、情绪不定,改变这种个性的根本出路,是不要过分保护孩子,而应培养孩子自立能力,多让孩子自己拿主意,尊重他的选择,这样孩子反而对自己的行为会作出负责的选择,再不会整天磨着你帮他干这干那,也不会不知深浅地提出无理要求。

四、自卑

自卑是幼儿常见的问题之一,虽然有个别儿童的自卑心理随着年龄增长可以逐渐减轻或消失,但是如果不加调控,对孩子的危害很大,因此作为家长应该注意孩子的心理发育,及早发现孩子自卑的苗头,及早调整孩子心理,为宝宝建立自信。

孩子自卑一般有以下几种表现:

1、做事没主见,不敢自己实践。

分析与对策: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可能跟家长包办一切事物、或者动不动就批评孩子有关。因此,面对这种情况,在家里时,家长要试着放手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事情,为孩子创造更多的锻炼机会,帮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完成一些简单的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当然,鼓励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孩子只是取得一个小小的进步,也不要忘记鼓励,更不要常常批评孩子。

2、回避竞赛、竞争,不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

分析与对策:

这种情况的出现,很大程度上与家长的爱比较有关。家长最爱拿自己的孩子与他人进行横向或是纵向比较,成绩、才艺、行为等等,孩子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纳入家长的比较范围之内,家长以为,这样的比较可以激发孩子的上进心,殊不知,却是对孩子心理的极大伤害。

3、拒绝交朋结友,不敢与人交流。

分析与对策:

如果孩子出现这种情况,家长应常带孩子出外进行户外活动,耐心引导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同时,在户外活动的过程中,家长还可以邀请有相近年龄的孩子家庭一同进行。这样户外锻炼,既可以让孩子开阔心胸,逐渐敢于与他人交流,也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让爱唤起孩子心中的自信。

五、攻击性行为

攻击行为也称侵犯行为,是指个体有意伤害他人身体与精神、且不为社会规范所许可的行为。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身体侵犯,即利用身体的一些部位或武器踢、打他人。

二是言语攻击,如通过讥笑、讽刺、诽谤、谩骂等方式对他人进行欺侮。儿童的攻击行为容易造成人际冲突,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阻碍儿童个性和社会化的顺利形成。

如何矫正儿童的攻击行为呢?

有人观察了幼儿园孩子的日常活动后发现:如果对儿童的攻击行为不加干预的话,即使是比较内向温和的孩子,在偶尔几次攻击他人并从中获得“好处”后,也变得专横起来。原来就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得到“好处”后,其攻击性行为日趋严重。因此,在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后,教师和家长应进行干预,使他们意识到侵犯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懂得什么行为是错误的,应该遵守哪些行为规则。如果儿童有非常严重的攻击性行为,如打骂他人、无理顶嘴等,应给予惩罚,绝不能姑息迁就。可取消他的某些权利,不许参加喜欢的活动,直到行为正常为止。

对儿童进行惩罚要注意两点:

一是惩罚要与说理教育相结合。

其次,禁用体罚,经常使用体罚,会给儿童提供一个攻击性的榜样。

虽然惩罚可以阻止和消除儿童的侵犯行为,但那毕竟是一种被动的“救火式”矫正措施。如果仅仅依靠社会的外部控制,尽管可以暂时减少但不能从根本上消除个体的侵犯行为。

儿童侵犯行为的最终解决,主要取决于个体道德水平的提高和个性的完善。鼓励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如谦让、帮助、分享、合作等,是从更积极的角度防范和矫正儿童攻击行为的好办法。


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让托儿所的教师对儿童的一般性攻击性行为“视而不见”,有意予以忽略和不加惩罚,而只奖励那些亲社会行为,如分享玩具合作等。两周之内,这种方法有效地减少了儿童之间的身体攻击和语言攻击行为,几周后的继续实施又进一步降低了攻击行为发生的频率。

儿童的亲社会行为是在父母、教师和同伴的教育影响下,通过模仿、认同、内化等心理机制,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对于幼儿品德的陶冶具有重要意义。

——疫情当前,根据幼儿个性差异,如何减少疫情给孩子的心理和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

你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染性,而且它有时候会悄悄藏起来,所以不容易被发现。为了避免被传染,在病毒被消灭之前,我们都要暂时呆在家中。现在有很多专家和医护人员正在努力消灭病毒,等病毒被消灭了,我们就可以出门了。

家长以身作则——不恐慌

焦虑和恐慌情绪很容易传染,特别是孩子非常容易受到情绪的暗示。如果家长每天焦虑不安,忧心忡忡,孩子就会有一些不必要的恐慌情绪。对于年纪很小的孩子来说,家长要告诉他们简单明确的信息,做好安心保障。

让孩子知道:只要按照医生的建议做好清洁、防护,避免不必要的外出,家人都会健康平安的。疫情一定会过去,一切都会恢复正常。

不对疫情信息过载

心理学研究表现:在危机事件中,如果反复接触信息,也是一种应激来源,会让一些人心理受到间接创伤。所以,家长一定要对孩子接触到的信息,保持一定的筛选和过滤。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理解能力,给孩子提供关于疫情必要和可靠的信息。不必去追寻、搜索所有关于疫情的报道,避免家长和孩子都接受过度的刺激,可以用故事配以图片的方式告诉孩子。

保证家庭生活正常有序

规律和有秩序的生活能够增强孩子可控、可预期的感觉,也是帮孩子恢复和建立安全感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大人和孩子可以一起按照规律起床、吃饭、睡觉,合理安排学习和娱乐的时间,也可以进行一些居家小锻炼。这些可以帮助孩子提高抵抗力,同时也能增强孩子的内心安全感。家长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在家中可以完成哪些小活动,并与孩子共同完成,让孩子有充分的参与性和成就感。

处理情绪---成为稳定剂

疫情当前,群体性焦虑弥散性、社会活动明显减少,焦虑使得我们比较容易关注负面信息,这都会给我们带来负面的心理体验,但是我们要认识到这些负面的体验都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反应。

孩子的情绪来自家庭营造的氛围,对孩子最好的安抚就是父母的“心安”。

高质的陪伴。真正地关心孩子所思所想,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各样的小问题,跟孩子进行积极正面的交流。

对于孩子表现出焦虑不安或者烦恼、有恐惧情绪的孩子,家长需要多花时间来陪伴他们,还可以进行更多的身体接触,比如多抚摸、拥抱孩子,甚至晚上陪孩子睡觉。从亲密接触以及安全的亲子依恋关系中重建内心的稳定。

家庭营造的心理氛围会对孩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重新规划家庭的时间和行为、保持稳定的情绪是给孩子最好的定心丸。

找事做---充实假期

家长和孩子在家也可以做一些平时不做的事情,让你们的生活与往不同。比如:音乐游戏、DIY、亲子读书会、家庭电影等。

尊敬的家长朋友,生活不易,我们承担各种角色,应付各种事物,确实很辛苦。即便如此,我们依然要保持一颗热情的心,积极的面对孩子,给孩子做好榜样,也请家长高度关注孩子的心理状态和变化,积极与幼儿园取得联系,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孩子异常行为,本着早发现、及时介入、有效干预、防止特殊突发事件发生,密切关注孩子异常心理、行为特征,配合幼儿园做好排查工作。如发现异常情况,请家长及时、如实与班主任沟通,以便家园合力,尽早介入,保障幼儿心理健康,家长需明确,孩子的生命无比重要,决定孩子一生的是鲜活的生命和健全的身心!让我们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阅读 16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