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不尽人生如梦 诉不完离合悲欢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
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或许人生就像跑步,草碧色,水绿波,南浦伤如何?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情千缕,酒一杯,声声离笛催,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李叔同(1880-1942),祖籍浙江省平湖县,1880年10月23日(清光绪六年农历九月二十日)出生于天津河东地藏庵(今河北区粮店街陆家胡同)一官宦富商之家,是著名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是中国话剧的开拓者之一。他从日本留学归国后,担任过教师、编辑之职,后剃度为僧,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后被人尊称为弘一法师。
《送别》是李叔同创作的一首歌曲,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人生短暂的感慨。李叔同与许幻园、蔡小香、张小楼等好友组成"天涯五友",在1901年分别后,各自走向不同的生活。李叔同在1912年好友蔡小香去世后,写下了这首歌曲,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歌曲充满了淡雅、古典唯美的意境,通过描绘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意象,表达了离别的情感和人生的短暂。李叔同在1918年出家,成为弘一法师,这首歌也成为他送别过去的自己和人生的前奏曲。
李叔同的《送别》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入人心,几乎每个会唱中文歌的中国人几乎都能哼上几句。这首词作于1915年,是李叔同早年创作的“学堂乐歌”代表作,融合了古典诗词的歌词形式和美国流行曲调,展现了学堂乐歌的特点。尽管它看似是一首普通的送别诗,但实际上,《送别》超越了送别某位具体朋友的范畴,更像是一首象征性的离别之作。
《送别》的意象和语言深受中国古典送别诗的影响,如长亭、古道、折柳等元素,构成了强烈的离别情感共鸣。然而,《送别》并非局限于具体的送别场景,它通过文字的重复和深化,表达了对人生无常和世事变迁的深刻洞察。第一段描绘了送别的画面,第二段则抒发了知交零落的感慨,而第三段的升华是对人生短暂的深刻理解,带有一丝彻骨的寒意,充满了人生空幻感和出世顿悟的暗示。
《送别》不仅是朋友之间深情告别的歌曲,更是李叔同本人即将告别尘世,走向出家之路的内心独白。它承载着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成为中国人离别情感的一种文化符号,而非单纯的朋友离别歌曲。这首诗以象征性的手法,传递出一种超越个体送别的深远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