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登石钟山

南窗客
创建于2023-11-03
阅读 1.3万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在江西湖口县的鄱阳湖与长江汇合处,巍然屹立着一座山,这就是著名的“石钟山”。山并不高,海拔只有57米,面积也不大,整山仅9万余平方米,但因苏轼《石钟山记》而闻名遐迩。

  深秋时节,层林尽染。与朋友从南昌出发,驾车前往湖口。一到石钟山大门,可见由青色大理石建造的门楣正中,镌刻着郭沫若题写的“石钟山”三个大字。拾级而上,首先看到的是苏轼全身汉白玉雕像。雕像3米多高,背手而立、衣袂微卷,面庞丰润、美髯长飘,与史料所载“脸颊清癯、胡须稀疏”之东坡相去甚远。

        北宋元丰七年(1084)六月,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现河南临汝),顺路送长子苏迈到饶州德兴县任县尉,途经湖口时游览石钟山,为辨石钟山命名之由,“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最终发现噌吰之声“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并作《石钟山记》,“叹郦元之简,笑李渤之陋”,同时告知人们:凡事要亲自见闻,不可主观臆断。

  但明清时又有人提出异议,认为石钟山是“全山皆空,如钟覆地,故得钟名”。今人则认为,石钟山由石灰岩构成,在长期流水冲刷下形成了巨大的溶洞,山中有洞,如钟覆地,洞中有水,声如洪钟,既有钟之“形”,又有钟之“声”,故名“石钟山”。不管因何而名,大自然造就了石钟山山形的奇特,也赋予了石钟山独特的魅力。

  石钟山三面临水,一面着陆,形如半岛。在登山之前,我们已乘船绕山而游。立于船中,只见⽯钟⼭悬崖峻拔、突兀峥嵘,真可谓“大石侧立千尺, 如猛兽奇鬼”,而且洞隙延绵、洞⽔相连,只可惜枯水季节,不闻水石相搏之钟声,尤其是白天过往船只纷扰、马达轰鸣,早已没有当年苏轼夜下泛舟、四周寂静之境。

  别过苏东坡雕像,接下来是一条茂林垂荫、修竹掩映的石阶小道,引领着人们前往景区深处。一路走来,石钟亭、怀苏亭、湖山一览亭、江天一览亭、临湖塔、报慈禅林、昭忠祠、浣香别墅、临湖塔、梅花厅、太平楼等亭楼台阁,依山就势、因地制景,各抱地势、勾心斗角,有清末重修的,也有当代新建的。整个园内可谓一步一景、移步换景,曲径通幽、引人入胜,与典雅的江南园林无异。

  山以文传,人以山显。石钟山因便利的水利交通,绝佳的风景名胜,吸引无数的文人墨客慕名而来。除苏东坡外,陶渊明、谢灵运、郦道元、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杨万里、屈大均、姚鼐、查慎行等,都曾不约而同登此感怀。这些历朝历代的大家名流、文坛巨匠,于此留下了大量诗词歌赋、金石铭文、长短楹联。

  石钟山是骚客的圣地,更是兵家的要塞,一直有“江湖锁钥”之称,自三国以来便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周瑜在鄱阳湖操练水军,自石钟山发兵进击赤壁。元末朱元璋、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出没于此山之间。清代曾国藩湘军水师与太平军在湖口鏖战十载,先后都以石钟山为营垒进取攻守。民国初李烈钧“湖口起义”讨伐袁世凯,其司令部就设在石钟山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也从石钟山所在地湖口县渡江。

  登上石钟山的最高处,脚下是中国最大的淡水湖一一鄱阳湖,天地寥廓、苍茫浩渺;远边是中国最长的大江一一长江,滚滚而去、直泻千里。千百年来,湖水北去、大江东流,石钟山坐看水分两色、春来秋往。

阅读 1.3万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