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之美,在于积蓄与勃发;教之美,在于钻研与提质。为了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科前沿,不断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高二年级地理学科组于2024年10月15号下午进行了地理学科期刊阅读主题教研活动。
高二全体地理教师共研读了两篇期刊论文。分别是《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单元教学设计—以“地表形态的塑造”为例》、《“新桥水道”试题设计》。
本论文围绕“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分解出四个核心问题,形成单元问题链,四个核心问题就是四个课时的学习主题。每个课时都基于本单元核心问题进行问题链与情境活动的设计,较好地落实了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本论文以“长江口新桥水道水沙运动”这一自然地理学术研究成果为切入口,立足学科关键能力考查,搭建试题框架,将真实情境与学术情境相结合,命制试题。
集体研读后,各位老师发表了自己的研读心得。
曹天发老师认为基于思维型教学理论的单元教学设计,以核心概念为引领,围绕核心问题及问题链设计师生活动,使课程内容结构化,课程内容情境化;从素养目标出发,到素养形成及评价终止,持续提升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形成,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思维与能力进阶的重要手段,应引起广大地理教师的关注。
谭飞飞老师认为新桥水道试题秉持能力立意与素养导向,以新桥水道的流水冲貌淤作用及河流地貌为切入点,基于不同地理要素、不同时空尺度及地理事物发展演化过程,从“特征”“原因”“措施”三个方面组织设计,通过“特征分析→因果变化→发展措施”的路径设置层层递进的问题,考查了学生探究、分析、解决真实地理问题的能力。
胡禹琳老师认为“地表形态的塑造”这一教学设计以小组活动的形式解决重难点问题,也帮助学生理解岩石的分类及三大类岩石的形成过程。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学生主动进行自我检查、评价与反馈,体现了思维型教学原理的自主建构和自我监控,落实综合思维和地理实践力培养要求。
余华胜老师认为“地表形态的塑造”教学设计中的导入以庐山为例,展示了庐山和周边地形的显著对比,且在山上建有城镇,与学生原有认知经验冲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思考,体现思维型教学原理的认知冲突和动机激发。
曹乐军老师认为试题设计通过长江河口及新桥水道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规划,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能够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展望未来,我们将会深化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努力提升教学质量。相信在高二地理组各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地理教学实践将会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将会得到更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