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历史课堂,悟教学真谛 —— 两市视导课评课总结》

惜娟
创建于7天前
阅读 44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2024年10月16日(星期三)上午第2节和第3节课进行了两市视导课,教研员和甲子中学历史教研组全体教师共同聆听了由卢思思老师和陈佳宜老师主讲的课程。

在阳光明媚的日子里,我们有幸聆听了卢思思老师的一堂精彩公开课 —— 《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化新变化》。这堂课犹如一场知识的盛宴,让人受益匪浅。

一、教师专业素养高

卢思思老师展现出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在讲解明至清中叶思想文化新变化的过程中,她旁征博引,从历史背景、代表人物、主要思想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无论是对王阳明心学的阐释,还是对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介绍,都准确而生动,让学生们对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老师的思路也非常清晰。整堂课的教学环节紧凑,过渡自然。从导入部分的巧妙设问,到知识讲解的层层递进,再到总结归纳的画龙点睛,每一个环节都体现了老师的精心设计。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顺利地完成知识的学习和思维的拓展。

此外,卢思思老师的课堂驾驭能力和时间把握能力也值得称赞。在课堂上,她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节奏,确保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同时,她对时间的分配也非常合理,既不会让学生感到仓促,也不会出现时间剩余过多的情况。

二、不足之处

然而,这堂课也并非完美无缺。其中一个明显的不足在于学生成果没有得到展示。在教学过程中,虽然老师进行了大量的讲解,但学生的参与度相对较低。如果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例如小组讨论的汇报、个人观点的分享等,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还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老师讲得太多也是一个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课堂上,老师应该更多地扮演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获得知识。

接着我们一起聆听了陈佳宜老师的公开课《明政治制度的变化》,这堂课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历史教学的天空中熠熠生辉。

一、亮点闪耀

史料丰富:陈佳宜老师在课堂中运用了大量丰富的史料,从正史记载到民间文献,从图片资料到文字描述,全方位地展现了明朝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这些史料不仅让学生们对历史有了更直观的感受,也为他们的思考和分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语言精炼,通俗易懂:陈老师的教学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他用生动的例子和形象的比喻,将复杂的历史概念和事件讲解得清晰透彻。学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识。

提问有技巧:在提问学生观点时,陈老师先亮出自己的观点,为学生提供了思考的方向。这种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够引导他们深入思考问题。同时,学生们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也锻炼了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研员对陈老师的课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堂课有新意,通过给出时间轴,帮助学生树立了时空观念。同时,立足中国,联系世界,培养了学生的家国情怀。此外,学生参与度高,课堂氛围活跃,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二、建议中肯

让学生做结论:教研员建议陈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要做史料的搬运工,让学生通过对史料的分析和研究,自己得出结论。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关注高考考点:关注选必的高考考点,将教学内容与高考要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挖掘地方史资源,关注小切口命题,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总结与展望

卢思思老师和陈佳宜老师的这两堂公开课,不仅展示了他们扎实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借鉴卢陈二位老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不断探索创新,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同时,我们也应该响应教研员的呼吁,呼吁年轻教师应引领教改方向,切合高考,迎潮流而上,知落后而奋进。改变传统做法,多与外面交流,不断学习和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年轻教师要勇于担当,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历史教学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END—

撰稿:吴惜娟

摄影:吴惜娟

阅读 44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