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实效:破解基层治理的“指标困境”

ho
创建于10-18
阅读 2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考核检查是开展基层工作的基本方法,适当精准的考核能更好推动工作落实,激励鞭策干部担当作为。但一些地方热衷于运用考核检查指标应对千头万绪的基层工作,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甚至陷入“指标越多、实效越差”的怪圈。

       适当精准的考核确实能够推动工作落实,激励干部担当作为。我们常说考核是指挥棒,考核是风向标,适当的考核目标不仅能给基层提供目标方向,充当指南针的作用,而且还能通过考核结果的奖惩激励干部干事创业,规范不合理行为,从而及时进行调整改进,进一步提高基层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但是,在考核检查中我们要警惕滥用考核指标导致的“指标越多,时效越差的怪圈”。当前,一些地方热衷于用考核指标应对千头万绪的工作,似乎考核目标下达了就等于目标任务达成了,上级把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变成领导,基层协助工作变成承办工作,这种工作作风恰恰说明了上级部门的不作为,进一步加大了基层工作压力,导致基层为了应付上级任务,出现数据达标、治理失效的现象。另外有一些考核指标与基层工作实际相脱节,与基层权责不匹配,基层无能力却也只得硬着头皮完成考核指标,这也是导致指标越多时效越差的原因。 

       说一千道一万,考核有没有实效是关键。要想考核有时效,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要制定精准可行的考核指标,每个地方实际情况不一样,考核指标要量体裁衣,充分考虑当地人、财、物实际,才能落地落实;二是考核指标要进行适当合并和瘦身,过度的考核指标不仅占用干部大量时间,分散精力,而且不能达到考核的效果,不利于目标的达成,因此要把重复指标删减,相邻指标合并,精简考核指标;三是要善用考核结果,考核的目的是检视不足,引导科学调整,而不是为了数据上的好看,这点必须要明确。

阅读 2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