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在最美的秋天,赴一场诗意的教研之约。为优化教师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从而更好地践行新课标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同时,加强教师间的教研交流,发挥团队协作力量,给教师们一个相互交流、探讨、展示教师自我风采的舞台!2024年10月18日,在蓟州区教师发展中心小学数学教研室的精心组织与同乐小学领导老师的大力配合下,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核心素养导向下“教学评一体化”的实践研究的教研盛会,会议分为四项议程:
一:以《测量》单元为例做单元分析
二:课例展示
三:互动交流(参会教师)
四:教研员点评与总结
本次活动旨在切实贯彻落实新课标理念,积极探索“课堂教学以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的高品质课堂,围绕核心素养目标更好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蓟州区小学数学教研员侯爱云老师,各直属小学和各乡、镇各小学骨干教师、小数兼职教研员、师徒工作室成员、中心组成员全部到场参加。
教师领航 分析教学评
王春梅老师以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测量》单元研究为例,基于新课标,围绕学生的“学”,针对如何“教”、如何“评”展开,浅析了“教—学—评”一体化策略的实施路径。
教育者,非为己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王老师表示:“核心素养的落实不是一蹴而就的,其具有整体性、一致性和阶段性。”我们应该以知识为载体,将核心素养与知识有效对接,并以目标为统领,设计表现性任务,并立足学生的反馈,推进教学。
教师展风采 课堂绽光芒
课例展示第一堂课马伸桥镇验甲宫中心小学的秦蒙老师执教三年级数学《毫米的认识》。这节课在猜一猜、比一比、量一量、读一读、找一找、估一估、议一议等操作活动中认识毫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各种感官参与其中,形象的演示、抽象的概括,达到让学生真正理解、真正掌握的目的,同时发展学生的量感、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课堂伊始,秦老师通过核心任务测量短铅笔长度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用厘米作单位?”,把度量活动聚焦到了“更为精确的度量结果需要更为精细的度量单位进行测量”这一本质问题上来。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不仅产生了比厘米更小的长度单位的需求,并且由此也初步感悟到了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秦老师引导学生围绕“1毫米是什么样的?”这个关键问题,学生经历四个不同层次的活动:一是体验尺子上的1毫米什么样,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尺子上的1毫米,初步感知数学上标准的1毫米是一小段距离这一本质属性;二是找生活中的1毫米什么样,提供磁卡和1分硬币、白纸、扑克牌、回形针等素材,学生用数学的思维在这些参照物中寻找、验证,既是度量活动,也是“单位表象”强化的过程,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用孔雀造型体验1毫米的感知,并让学生在头脑中推理出大毫米的长度,提升学生空间想象的能力。三是估量数学书的厚度,让学生经历估计——操作验证——类比推理——建立毫米的量感,丰厚了对长度的直观感知的同时,还渗透了度量的方法;四是创造1毫米,也是本节课的亮点,通过一系列创造性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经历多角度估测、想象、测量的类比推理过程,积累度量活动经验,使原本抽象的度量单位变得直观,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对度量单位的量感体验,明确度量的本质。
紧接着通过1毫米累加让学生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进一步直观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结构性联系,把“相邻的长度单位进率是10”与“计数单位满十进一”巧妙联系起来,促进知识迁移,教会学生思考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
最后用螺母大了1毫米导致温州空难事件的短片形式体现1毫米的重要性,学生不仅感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还在事实面前体会到“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内涵,受到文化感染,产生共鸣。
课上精彩片段
第二堂课是由别山小学郑杰老师执教的三年级数学《分米的认识》。
建立量感是小学阶段数学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之一,郑老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由问题出发,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估算长度,联系生活实际等多元方法全面感知分米的大小,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借助米尺和学具,通过合作探究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并进行单位换算。课堂上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机会,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课上,郑老师将关注点稳稳落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上,进而明确教学目标。通过复习旧知提问:“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呢?”并请学生用手比划其长度,唤起学生对已有知识的记忆。接着,郑老师创设情境问道:“课桌的高度用什么单位表示呢?”由此引出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顺利导入新课——对分米的认识。
教学过程中,郑老师运用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教具等,使学生能够直观地认识分米这一长度单位。随后,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如用尺子测量、用手比划等,在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分米的认识。此外,郑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最后,通过例题练习,学生能够依据毫米、厘米、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和计算,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的紧密联系与应用价值。郑老师的课堂教学扎实且高效,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上精彩片段
课毕评教学 教研同提升
听课老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代表教师精彩发言:活动是培养学生量感的重要载体,这两位老师做的很好。两位老师精心设计认一认、找一找、画一画、比一比等一系列可观察、可触摸、可表达的实验活动,使“动手做”与“动脑想”有机结合,助力学生逐步形成清晰的单位表象。
课堂中学生都亲身经历毫米和分米的产生、形成过程,建立起了清晰、准确的单位表象。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层层递进的“做数学”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协同参与。
学生在具身体验中获得对“量”的独特感受,从而积累丰富的量感经验,使量感得以孕育。
总结促提升 潜心再出发
教研员侯爱云老师对两堂课进行课例点评并对本场活动总结发言,首先侯老师充分肯定了两位老师的课堂创新意识、精心设计与“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效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侯老师总结这两节课,具有一些共同点:1.渗透“单位”思想,整体理解、把握知识本质2.经历知识过程,初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3.学习任务明确,可操作性强 4.丰富教学方式,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5.巧用信息技术,助力课堂教学,努力落实教学评。
而后又指出两节课各自特色鲜明,比如《毫米的认识》 注重非标准参照物的建立和灵活应用 ;也能用熟悉起来的量通过推理、想象带动量的感知。 《分米的认识》则 运用多种方法表示,培养学生量感 ;注重对长度单位的结构和特征的认识。
同时侯老师也针对两位老师的课堂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建议:1.部分环节处理不到位,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2.要把教学慢下来,要给学生充足的独立思考的时间、空间。
最后侯老师对在场所有老师提出殷切希望,她希望老师们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真正自己去研究一个单元,侯老师表示非常期待老师们带着好的研究成果展示自己。
“教”以潜心,“研”以致远,在新课程理念、新课标要求的背景下,我们蓟州小数人会在教研之路上砥砺前行、大胆创新,深化课程内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实现教学评一体化,为教育赋能。教无涯,研无尽,研前有准备,研中有碰撞,研后有思考,相信我们的教育之花会愈发灿烂!
编辑: 蒲学会
审核: 侯爱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