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高段语文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小课题研究成果公开课——语文六年级上册《竹节人》第二课时

肖萱萱
创建于10-18
阅读 305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欢乐童年,竹节趣事

       在这个充满智慧与想象的世界里,每一本书都是一扇通往未知的大门。正如杨绛先生所说,“读书好比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孙莉婵老师以《竹节人》这篇课文为载体,开启一段特别的旅程,带领学生探索如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从而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生动有趣的课堂,与劳动结合

      孙老师引导学生细细品读,完成“竹节人制作指南”这一学习任务。培养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还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同时也让学生在实际学习实践中,初步知道阅读目的不同,所关注内容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

探索与实践

00:25
00:13

      看似简单的玩具却在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中实现了“蜕变”,个人玩法、团体玩法,玩出了花样、斗出了乐趣。定位课文8–19段,运用圈画关键词的方法,补全竹节人的玩法,跟着课文一起领略作者童年的快乐。

       在这次公开课中,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竹节人的制作方法,还通过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感受语文与劳动相结合的教学乐趣。两位同学专注地进行竹节人游戏,旁边的同学们也全神贯注地参与其中。这一刻,教室里充满了欢声笑语,每个人都沉浸在探索与实践的乐趣中。

激发创新思维

      课后,听课的各位老师对孙老师及学生的学习情况也予以高度评价:

肖朝蓉老师:孙老师的课准备充分,环节过渡自然。能够在教学中关注细节,指导学生阅读策略的学习,课文脉络梳理清晰,重点带领学生理解竹节人的制作、玩法,学生参与度高。

吴燕老师:孙老师以任务为驱动进行教学,教学思路清晰明了,教学层层递进,指导生字教学细致,善于激励学生小组集体荣誉感,反馈及时,制作竹节人文本与视频、实物相结合,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王咪咪老师:学生首先给老师们留下的印象就是孩子们训练有素,这是孙老师扎实的日常教学才有的结果。他的课堂指令简洁准确、引导语亲切有效,重点在“竹节人”的制作、玩法上与孩子们一起研讨文本,并体验竹节人玩具,将文字与体验结合,文字的感受更真实!

黎平老师:孙老师的这节课,通过任务群的设置,让学生有条理的完成对课文字词的学习,句子的理解,逐层深入。在玩一玩的环节中,让学生将书本上的知识具化到现实中,寓教于学,师生配合默契,显示出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结

通过《竹节人》这堂课,拓展了学生的在校生活。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又增强了学生的创造能力,更让学生们在玩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让他们感受到了手工制作玩具的魅力,感受语文与劳动融合课堂带来的乐趣,提高了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阅读 305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