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本无华,相击而发灵光;水本无波,相荡而起涟漪。思想的交流与碰撞是教研创新的新举措。为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在桥西区教体科局牵头下,清河路小学开展了全市范围的思辩阅读与表达任务的教学教研活动。
由清河路教师刘妤婷执教的《西门豹治邺》是一篇中华智慧故事,需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发表自己对文本的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刘老师以呈报奏章的大情境,指导学生用串联小标题,抓关键词的的方式简要复述故事。在充分理解文本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你是文中人物你会怎么想怎么说?学生结合文本与生活经历发表自己的看法。接着,由每一次方法的好处引申思考到为什么要采用这些方法,而不用最直接的方法处决坏人?这样由局部问题的思考到整体问题的思考,整个过程层层递进,学生的思维逻辑性得到提升,也为学生厘清了思路,降低了思辨难度。
由北新村张智楠老师执教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在反复阅读中以读促教讲,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意思。本课的思辩训练点以得出“此必苦李”这种结论的理由是什么?抓关键词“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这里的关键是“道边”和“多子”。这有悖常理,所以可推断——李子苦的,或者非常难吃。这种思维训练对学生来说,非常重要。面对生活中有悖常理的现象,就要深入思考,不能人云亦云;无论是作出怎样的判断,都应该有理有据,不能凭空而说。
北新村小学任爱华主任以教材改革和教学任务的困惑为背景,就语文要素和任务群两者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浅出的论述。点明任务群应该是落实语文要素的组织形式和工具。还就两节课的教学理念、策略和实施路进行了点评,指出两节课充分体现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特点,学生通过积极阅读与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尝试表达自己的观点,从文本中寻找证据支持自己的观点。 所有活动均以学生为主体,在这样真实的情境下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积极发言,乐于表达。在情境中“思辨”,在“思辨”中表达,孩子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思辨求远,向新而行。本次活动,是一次“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群视野下教学策略的宝贵尝试。老师们只要不断思考、不断探索,必将能在追求“思辨课堂”的过程中,不断创新,踏歌而行。
——END——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c5902f3dc39a4b939cfed5b7ae05801e.png)
![](https://epss-volc.jianpian.info/biz/b3d0a30c7dbc4ae19ccd9ce36337365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