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

——习作单元教学研讨会后随笔

创建于2024-10-18 阅读737

       今天的雨,淋湿了未带雨具的我,也涤荡了浑浑噩噩的大脑。迈入家门,已是八点十五分了。孩子们的拥抱和一连串的发问,丝毫提不起我的兴趣,脑海里依然是今天几节课的画面。

       每次研讨会总会给我带来一些冲击,今天的尤其震撼。一直以来,都旨在带领孩子们享受着语文带来的美感,体会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感受着每个单元的人文主题,后再渗透语文要素,就这样教了近十年。今天终于恍悟,策略单元的着眼点该是教会学生方法,而不该像其他单元一样,首先引导学生感悟主人公的精神。这正是教研员李主任所言“一体两面”。回想刚刚上完的六上第三单元,阅读策略单元也该是如此,这不得不让我重新审视自己。

       收获的第二点是备课团队展示的评价量化表,尤其是习作评价标准,简单明了,真实有效,颠覆了我认知里的课堂评价标准。以往,不太能理解评价标准的作用,只知道这是“教学评”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所以每每讲课总是套用,满网地搜索现成的评价标准,在平时的常态课中更是自动忽略它的存在,自热也就没有什么作用。今天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们关注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学生们在以此评价别人作品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在自己的写作中也会由这几个维度入手,展开描写,此乃一举两得之举。直到此刻,我才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为何新课标一再强调“教学评”一致了。

       第三点,要跳出课文,反观课文的基本逻辑过程。表述可能不够准确,此时的我苦恼于自己的积淀太少,总有词不达意之感,希望未来某天再反观本文,能理解此刻的心境。在听《爬天都峰》一课时,总觉得自己的思维没有跟上老师的节奏,一课听罢,还是有些说不出来的别扭,直到李老师说“逻辑的顺序”几个字,终于有些明了,是啊,小女孩是怎么由害怕到开始爬山这个过程的?是怎样的逻辑?前面的分析多好,孩子回答的也很棒,很容易让人理解,哦,原来小女孩看到了这么陡的山,想到了这该多难爬,产生了不敢爬的想法。接下来,一老一小的对话仅仅是读一读就好了吗?老师在授课时明明提到了“也”,却没有深下去,如果没有“也”参与表达,就无法表达出人物的那种微妙传神的心理变化历程。从天都峰的又高又陡,小作者不敢爬,望而生畏到两个“也”和“点点头”与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爬。最后一老一小奋力攀爬的过程。这种心理变化分别从心理、语言和动作来展开叙述,形式更加丰富,是学生在习作中可以学习和模仿的。

       恰恰就是这一环的断开,使得整节课不够连贯,学生也是昏昏然地被老师推着往前走,此处的心理转变要弄清楚。反思我的课堂,也是如此,总在抱怨孩子咋不爱说话,为什么课堂参与度不高,其实就是自身引导的问题,换而言之,引导的问题设计有缺陷,备课时缺少基本的逻辑……

       课间时,找到了这篇文章,感慨着短短的十个段落,就把爬天都峰的过程写得如此清楚。我们常说文章写长容易,写短很难。换做我自己来写爬山,估计我要大费笔墨。与其说这个单元是教学生习作,不如说也是教老师如何写好一个精彩的故事。文章的最后,在爬上峰顶时,为什么老爷爷与“我”要互相道谢?这个问题在上课中没有涉及,如果作为本节课的升华,体会两个人相互汲取力量这一主题,是不是就很好地实现了本课人文性与工具性双收获呢?这是不是就是“一体两面”呢?

      手机屏保善解人意地为我推送了这样一段话:你要写风,就不能只写风,很符合今天的话题。教学绝不是单一地实现某一个目标,更不是埋头于指导用书不敢抬头,忽略掉研读文章本身和其逻辑的存在。

阅读 7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