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秋冬,健康“童”行 ——淳化县幼儿园秋冬季传染病防控知识

🍭🍭
编辑于10-22
阅读 104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亲爱的家长朋友:

       大家好! 随着秋冬季的到来,各种病毒、细菌也簇拥而至,气候的变化会让不少孩子不适应,感冒、腹泻也成为这个时节的多发疾病,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时期,因此,在换季的时候,家长朋友更应做好各项防护措施,加强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现将几种常见的秋冬季节传染病预防知识与各位家长一起分享,让我们共同关注,做好预防措施,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诺如病毒

  诺如病毒的症状

      诺如病毒的潜伏期短,通常为24-48小时,常见的症状有:腹泻、呕吐、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肌肉酸痛等。

诺如病毒如何传播

1.主要通过病人的粪便和呕吐物排出,通过摄入粪便或呕吐物产生的气溶胶或间接接触被排泄物污染的环境传播。

2.可通过食用和饮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传播。

3.隐性感染者及潜伏期病人也可排毒。

4.排毒高峰在发病后2-5天,持续2-3周,最长排毒期有报道超过56天。

 如何预防诺如病毒

1.注意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尽量用洗手液或肥皂、流动水洗净;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定期开窗通风。做好环境清洁和消毒工作。

2.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抵抗力。

3.保证充足睡眠,不挑食,从而增强自身免疫力。

4.如果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定要居家隔离,不要带病上学。在家休息至症状完全消失后72小时再复课。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一般以空气飞沫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一般表现为急性发病,有高热,体温可达39-40℃,可持续2-3天。伴有咳嗽、咽痛、鼻塞、流涕、头痛、头晕、乏力、食欲不振、全身酸痛等症状。

预防措施

1.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勤洗手。

2.多饮水、均衡饮食、适量运动、充足休息。

3.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4.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到人群拥挤、空气浑浊的场所,戴口罩做好防护。

5.必要时可进行流感疫苗的接种。

疱疹性咽颊炎

疱疹性咽颊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特征为发热和喉痛,在软腭的后部、咽、扁桃体等处可见红色的晕斑,周围有特征性的水疱疹或白色丘疹。潜伏期3-10天。多以突发高热开始,24-48小时可达高峰,升至39-41℃,伴头痛、咽部不适、肌痛等,婴幼儿常有呕吐、拒食,甚至发生高热惊厥等。

预防措施

1.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物摄入。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的表现症状

      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为:发热、咽痛、流涕、咳嗽、食欲不振等,一般发热1-2天后在口腔、手、足、臀部会出现米粒或黄豆样的斑丘疹或疱疹,不痛不痒,不结痂不结疤。症状因人而异,并非所有的孩子都会出现以上典型症状,部分孩子可能不发烧,只出疱疹。

 主要的传播途径

      手足口病的传播能力由病发初期开始,或持续数星期,直至粪便中的病毒消失为止。潜伏期为3至7日,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可通过直接接触患病者的鼻或咽喉分泌物、唾液、粪便而传播,或借助被污染的毛巾、手绢、食具、牙具、奶具或者床上用品、内衣等经口传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也可造成经口传播。

 如何预防和护理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都可顺利康复。

1.患儿应尽量待在家中:减少不必要的外出,最好是在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再隔离一周,一般来说,共隔离 2 周时间,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2.多通风: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3.家长也需警惕:除了生病的患儿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家长也可能会成手足口的传播媒介。

支原体肺炎

  支原体肺炎发病情况

        患者出现支原体肺炎,刚开始发病的时候起病较为缓慢,潜伏期大概在两到三个星期左右。刚发病的时候会出现全身不适、乏力以及头痛等情况。在发病以后的两三天会有体温上升的状况,高达三十九度左右,约会持续一到三个星期,同时伴有咽喉疼痛以及肌肉酸痛。

        这一种疾病的明显特征是咳嗽,患者会在患病以后的两到三天出现咳嗽。刚刚开始的时候是干咳,后面转为顽固性的咳嗽,常会有粘稠液的痰液带出,并且有血丝。少数患者会出现百日咳的症状。而在感染支原体肺炎以后,肺部的体征并不明显,甚至是没有肺部特征,少部分患者会出现湿罗音。而在婴儿当中,这类疾病起病较急,会有呼吸困难、喘鸣音等症状,容易出现病情较重的状况。

 支原体肺炎传播途径

                          接触传播

除了飞沫传播外,支原体肺炎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传染给他人。这种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感染者的口、鼻或眼结膜。例如,当感染者咳嗽或握手时,如果他们的手或其他身体部位受到病原体污染,那么通过接触这些受污染的区域,病原体可能传播给其他人。

飞沫传播

飞沫传播是支原体肺炎最常见的传播途径之一。当一个感染者咳嗽、打喷嚏或说话时,口腔和呼吸道中的病原体可以以微小的液滴形式释放到周围环境中。这些微小的飞沫悬浮在空气中,然后被他人吸入。这就是为什么在与感染者近距离接触或在拥挤的场所时,感染的风险更高的原因。

 如何预防和护理

1.平时要多到户外活动,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特别注意手部的清洁卫生,在外出回来及用餐前一定要用洗手液或香皂洗手。

3.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绢或纸掩住口鼻,尽量减少飞沫向周围喷射。

4.不要随地吐痰,防止病菌污染空气而传染他人。

5.婴幼儿和免疫功能较差的成人应尽量避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6.各种室内场所(如家里、办公室、教室等)平时要注意清洁和通风。如果出现不适及时就医,不要滥用药物。

什么是“红眼病”?

  红眼病医学上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的,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根据不同的致病原因,可分为细菌性结膜炎和病毒性结膜炎两类,其临床症状相似,但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

      孩子可伴有全身症状,如发热、咽痛、中耳炎、腹泻等,急性结膜炎属接触传染,多见于春夏及秋季,可散发或流行感染,发病急,传染性强,一般在接触感染1~2天内双眼先后发病,各年龄段人群都可发病。

“红眼病”有哪些症状?

“红眼病”有哪些症状?

1.红、热、痒

先是眼睛发红、发热、又痛又痒,眼皮里好像进了沙子似的不舒适。

2.结膜充血

病人自觉流泪、有异物感和灼热感,眼睛结膜充血,有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3.睁眼困难

由于分泌物多,常使上下睫毛粘在一起,早晨起床睁眼困难。

4.怕光、落泪

怕光、流泪,令人很难受。

“红眼病”的传播途径

  红眼病传染途径主要由细菌或病毒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了病人眼分泌物或泪水沾过的物件(如毛巾、手帕、脸盆、水等),与红眼病人握手或用脏手揉擦眼睛等,都会被传染,其中游泳池的水如果被病毒污染后传染性很强。

如何预防“红眼病”?

1.注意日常生活卫生,避免接触受感染物品。保持双手清洁,用流动水洗脸和手。避免用手揉眼睛,触摸眼睛前后要彻底洗手。

2.清洗眼部时不要用硬性的布去擦眼,不要碰及黑眼珠(角膜),须用柔软的经过消毒的纱布(一般家庭可用煮沸消毒——煮沸半小时即可)蘸生理盐水,或凉开水湿润眼部擦去眼睫毛上的分泌物。

3.红眼病有较高的传染性,因此要避免与他人共用毛巾、脸盆、个人卫生用品和眼部保健品(眼药水,眼镜,眼镜抹布等)。不要采用集体滴眼药水预防眼病。

4.使用公共设施时要注意卫生,当急性出血性结膜炎(红眼病)流行时,要小心使用公共设施,切勿在接触公共用具后揉眼,以免感染病菌,手接触眼睛之前一定要用肥皂洗手。低龄孩子抵抗力弱,应尽量少到人群聚集的场所玩耍,应保持手眼卫生,应避免与患结膜炎的家人同床共室。与病人接触后,立即洗手消毒。

5.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新鲜水果等,保持大便通畅。

特别提醒

  秋冬季是传染病的高发期,由于孩子是集体生活学习、共同居住,一旦发生传染病很容易造成流行,如出现水痘、红眼病、诺如病毒、流感、手足口病等,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报告班级老师,遵医嘱治疗管理,不得带病参加集体活动,避免延误病情造成疫情蔓延。

阅读 104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