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妄集】—施龍佛教藝術作品|VOL.01

施隆多夫
创建于10-17
阅读 220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虛妄集】

‍施龍佛教藝術作品新賞

[2021—2024]‍

VOL.01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金剛經】


‍‍

當代藝術的畫面上,經常流淌著藝術家們

潛意識里無處不在的破壞性。

‍從哲學的角度看,破壞性是解構;

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這是現代人的集體無意識。


‍破壞性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印記,它反映了

‍現代人的不滿情緒,

‍人們渴望抵達更加深刻的真實。

破壞的意義,

‍其實就是新生。



‍唯有深察人間苦難,

‍方知慈悲與安詳

‍從來都不是

輕浮甜俗之美。


‍觀照靈魂與內在,

‍比著眼於形式和語言的創造,

‍迫切得多。

摧毀的衝動,

‍同時也是創造的衝動。


‍與變幻無常的不確定性同行,

‍在放任與克制之間

尋求一個切入點。

施  龍

祖籍浙江,1976年生於蘭州。

職業藝術家,1994年畢業於前西北民族學院美術系,並組建地下樂隊,活躍於蘭州地下音樂圈。後進入 中國美術學院環境藝術系繼續深造。

2002年—2012年供職於北京某中央在京高校,並參與籌建新中國首個文物專業。職業生涯涵蓋人類學與 民族學、文物研究、考古學、東方古典藝術研究、高校文物與藝術教育、刊物責編、美編及當代藝術創 作等領域。

2006年前後開始致力於傳統文化、古典藝術當代再殖力課題方向的創作與研究。

2012年移居雲南大理,專事個人創作與佛教藝術教學、兒童自由藝術教育至今。

2017年與歡慶聯名發表《誰之歌—歡慶/施龍墨本樂集》,並獲各界廣泛好評。

2020年開始佛教藝術當代化的課題研究、實驗與創作,嘗試以敦煌莫高窟及古龜茲克孜爾、柏孜克里克 、庫木土拉等在內的石窟壁畫與古代佛教藝術文本作為原始材料,進行當代化處理的藝術實踐項目至今 。

2021年自駕摩托車,苦行12000余公里、歷時113天,遊歷雲南、四川、甘肅三省,進行了名為[佛影北 望|法相西尋]-2021探訪 的古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及石窟遺址的田野實地考察。

瓜洲榆林窟25窟|北壁東端|菩薩|中唐|吐蕃佔領時期


紙本水墨  綜合材料  未托裱

130cm X 66cm 

2020.01—2021.02  

‍雲南·大理


‍這尊菩薩位於彌勒經變東側,頭束高髻,戴三花冠,長髮垂肩,綠巾絳裙,雙臂屈肢胸前,頭罩華蓋,足踏白蓮,色調明快。

菩薩神態和悅,靜中有動,若緩步徐行。

‍榆林窟原作

‍—————————

文字及彩圖來源:

《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圖版30

敦煌研究院 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2020年4月第二版第6次印刷,ISBN  987-7-5010-3503-8。

瓜洲榆林窟25窟|北壁西端|菩薩|中唐|吐蕃佔領時期


紙本水墨  綜合材料  未托裱 

130cm X 66cm

2020.01—2021.02

雲南·大理


‍北壁兩端、彌勒經變的兩側,各畫一尊菩薩立像。圖中彌勒經變西側,菩薩頂飾重層華蓋,頭戴化佛冠,高髻垂後,長髮分披兩肩,右手持柳枝,走手提淨瓶,意態端嚴,線描簡勁。表現了唐代蒓菜條線描的高度造詣。這是一尊觀音菩薩像。

榆林窟原作

‍—————————

文字及彩圖來源:

《中國石窟|安西榆林窟》圖版30

敦煌研究院 編,文物出版社,1989年8月第一版,2020年4月第二版第6次印刷,ISBN 987-7-5010-3503-8。

莫高窟199窟|西壁北側|大勢至菩薩|中唐 | 公元781~848年


紙本水墨  綜合材料  未托裱 

130cm X 66cm 

2022.03  雲南·大理


‍此窟係盛唐所建,主室覆斗頂飾團花藻井,四披畫千佛,北壁畫觀無量壽經變一鋪。南壁畫千佛、菩薩、比丘、女供養人。東壁畫千佛、觀音、地藏、天王等。西壁開一盝頂帳形龕,龕外南側盛唐繪觀世音菩薩一身,現已變色。


‍圖為西側龕外北側中唐補繪的大勢至菩薩。《觀無量壽佛經》云:「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離三塗,得無上力,是故號此菩薩名大勢至」。作為彌陀佛脇侍,乃「西方三聖」之一。菩薩面相豐圓,神情瀟灑,右手托盆花,足踏蓮台,土紅線條勁挺流暢,賦彩淡雅,表現出中唐的新風格。

莫高窟原作

‍—————————

文字及彩圖來源:

《中國石窟|敦煌莫高窟|第四卷》圖版49。

敦煌研究院 編,文物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版,2021年1月第7次印刷,ISBN 978-7-5010-3806-0。


【通往佛界之路】

——讀施龍佛教藝術作品集有感

中國人民大學 宮曉東(醉石)


‍藝術乃藝術家精神世界的表達方式。


‍文字是一維的表達方式,故其信息量、真實性和可理解程度最低;圖像是二維的表達方式,較之於文字,其存儲與傳遞的信息更多,也更略微接近於原始;雕塑和信息技術生成的三維影像,將信息量又提升了一個維度,其含義的深度與廣度接近於人類的色、受、想、行、識;精神世界的維度則不可估量。

然而,佛說,即便是五官感知,亦為虛妄。精神便是佛陀留給我們通往佛界的唯一通道。

但藝術終歸是人類的玩意兒。在人類時空結界的局限下,藝術家們已經屬於超凡脫俗的另類,其靈性,僅次於苦行僧和悟道者。


‍施龍先生在疫情期間,在絕大多數的我們尚糾結於封控、核酸、疫苗、健康寶、動態清零等瑣碎乃至荒唐的行為和情緒之時,開啓了他「佛影北望|法相西尋」的田野考察和靈魂之旅。眼前這部【虛妄集——施龍佛教藝術作品】,便是他藝術精神世界所展示出來的局部觀念和部分成果。


‍如何拉近歷史與現代的關係,並採用繪畫藝術語言進行表達,這是施龍先生作為一位職業藝術家思考的主要問題。這個看似較為明確的問題,其實包含了太多不確定的因素,譬如哲學層面的思考,譬如宗教層面的感悟,譬如人類學層面的分析,譬如美學層面乃至藝術技法層面的探索等等,不一而足。從而導致其作品的內涵與價值更為豐厚和深遠。


‍縱觀全部作品,初次觀賞,會誤認為是古代壁畫的截圖,這便是對歷史真實的還原;細細研讀,則在作者筆觸之間,以及在作者營造的作品氛圍之中,無不感受到他關於上述諸多層面的思考和對創作主題的詮釋。歷史遺存與當代意識開始融合,自然、流暢、生動、厚重。佛界的靈光在昏晦的氣氛中顯現,歷史的斑駁被作者以高超的技法拼接還原,古代繪者盡力描繪佛界情境以便弘揚其精神本體的敬畏之心,歷經千年之自然或人為的破損,卻在作者筆下與當代藝術之精神完美契合。破壞或解構確實是當代藝術的靈魂標籤,同時也是未來精神建設的動力與起點。作者的行為,正是對這一辯證思維的有力證實。


‍作品中有一尊佛陀拈花講經的場面。據說彼時佛陀只字未說,僅僅「拈花而笑」,眾沙彌一片茫然。只有一位弟子摩柯伽捨,頻頻點頭稱是。傳說這便是禪宗的起源。佛陀認為語言不足以闡明佛理,說出來的話,寫出來的字,已與佛界精神相差甚遠。故禪宗一道,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與莊周「道在瓦甓,道在尿溺」之義高度契合。其實,我們都在佛界之中。然而唯精神高拔者方可體驗。

當代人常常糾結,疾病纏身,痛苦不堪。竊以為,當今絕大部分的毛病,都來自精神的低迷和墮落。理念不開,苦難自來。施龍先生關於佛教藝術這一可稱之為「行為藝術」的踐行與思考,與其說是在藝術層面的探索與創新,不如說是在精神層面上自我修行並使其高拔的一個範例。

是為記。


‍‍

‍公元2024年4月11日 夢蝶堂燈下

‍醉石有感  不知何言

宮曉東,筆名醉石。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檔案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檔案事業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家檔案局全國檔案專家評審委員,國家發改委特聘重大建設項目檔案管理主講人,國資委檔案技能知識競賽培訓主講人,國家檔案局檔案人員上崗培訓主講人,中華傳統文化大數據整理工作委員會委員,北京崇賢館特聘七星導師,多家企事業單位文檔管理顧問。

主要研究領域為檔案學、數據資產管理、傳統文化與藝術理論。






‍後  記

‍——作者自述

一、作品產生的初步情況:

本系列作品的創作,開始於大流行病COVID—19爆發初期的2020年春節期間。在目睹與經歷了諸多荒謬和悲涼的事件之後,使我對於佛教的精神以及佛教藝術的意義和價值,產生了相較於此前更加深刻的體悟和理解。從認知水平上來看,這無疑是一個質變!

如果從學術角度講,這批作品的創作動機,則旨在探討「將古代佛教藝術文本當代化」這一課題的可能性。試圖將個人處於後工業時代情境下的宗教體驗、精神意識及超然感受,通過水墨媒材嵌入到古代佛教經典文本之中,以期實現古代藝術文本的當代化處理這一目標。

系列作品所採用的原型文本,均來自於敦煌、新疆等地石窟壁畫中的佛教形象。在高度尊重原始文本造型形象的前提下,對所使用的繪畫媒材自身存在的諸多可能性、及其視覺呈現對於感官反應的綜合作用力,進行了較為深入與大膽的實驗和探索。

二、[佛影北望|法相西尋]2021-探訪 田野考察的影響:

經過為期一年的反復實踐後,在2020年底最終完成了3幅作品。在基本滿意和激動興奮的同時,亦深刻感受和認識到以往在此類型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對傳統技術語言的自我訓練,已成為創作繼續深入下去的嚴重障礙與制約。與此同時,因偶然機緣看到了一些四川境內古代佛教摩崖石刻造像遺址的相關材料,這使我產生了實地觀摩與深入考察的迫切需要,以期尋求更多資料與啓示,並試圖以此來衝破固有意識與技術語言層面的諸多桎梏。經過一個多月的資訊蒐集與匯總,形成了名為 「[佛影北望|法相西尋]2021-探訪」的田野考察計劃。

2021年3月10日於雲南大理出發,自駕摩托車北上四川雅安,自西向東依次尋訪考察了洪雅、丹稜、夾江、樂山、青神、眉山、仁壽、資陽、樂至、安岳、遂寧等地的眾多摩崖石刻遺址。爾後又自遂寧向西折返,自成都由南向北繼續考察了蒲江、新津、邛崍、綿陽、梓潼、廣元等地的摩崖石刻及寺觀壁畫等遺存。

2021年4月末,自廣元繼續北上進入甘肅,繼續對隴南、隴東地區的天水、莊浪、華亭、平涼、涇川、慶陽、寧夏南部固原等地的佛教石窟遺址遺存及當地博物館進行了深入細緻地考察參觀。爾後一路向西,經蘭州進入河西走廊,對武威天梯山石窟、張掖肅南馬蹄寺石窟群、酒泉文殊山石窟及當地博物館進行考察參觀。爾後依舊向西,最終拜訪了瓜州榆林窟及敦煌莫高窟。至此,此次田野考察計劃最終圓滿完成,並於2021年6月30日返回大理。

此次考察收穫巨大,從田野遺址中獲取了數量頗豐的創作方案與素材。目前所進行的佛教題材系列創作,對我而言只是一個非常初步的階段。下一階段將會進行把石窟造像及摩崖石刻的諸多視覺因素嵌入、移植到平面繪畫的佛教藝術創作中來的、更加深入的嘗試與探索。


‍‍

‍施 龍‍ 2023.04.03

‍寫在雲南大理國際藝術家園

阅读 220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