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促进家校沟通和协作,感受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氛围,新乐实验学校四4班于10月18日下午开展了家长大讲堂活动。
本次活动中李泽菲妈妈妈妈、朱釨睿妈妈、谢乐达妈妈和刘卓灏妈妈给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饺子盛宴”,让孩子们体验劳动带来的乐趣。课堂上,李泽菲妈妈先为孩子们讲解饺子的来历和寓意,孩子们听得非常入迷。
饺子的前世今生
饺子是中国传统美食,有2000多年的历史。传说东汉末年瘟疫盛行,名医张仲景眼见灾民们饥寒交迫的惨状,便将羊肉和祛寒药材一起熬制后捞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状的“娇耳”,煮熟分给穷人们吃。人们吃后顿觉全身温暖,很多人耳朵的冻伤得到治愈。人们感怀张仲景的恩德,从此每逢冬至便模仿着做“娇耳”。因此有俗语道:“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据文献记载,饺子风靡于唐宋,在明朝成为约定俗成的除夕美食,在清代发展至鼎盛时期。古代饺子的名称多种多样,如:角儿、水点心、扁食等。而“饺”则是一个后起字,最早出现于宋朝。
现如今,饺子已被人们赋予了更多寓意。比如,“更岁交子”中,“交”与“饺”谐音,以此代表团圆如意。种种妙趣横生的寓意,使饺子成为了寄托美好心愿,融洽骨肉之情的食物,也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明信片。
包饺子
当食材还没上桌时,孩子们早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瞧,孩子们一个个学得有模有样!先把饺子皮放在手心,把肉馅放到皮中央,将饺子皮对折,从左到右捏紧,不让肉馅漏出来,包好后,扁扁的,可饺子怎么也立不起来,只好躺着放喽。不一会儿功夫,一个个形态各异的饺子作品诞生了,有坐着的,有躺着的;有的像小笼包,有的像饭团,还有的像飞盘;有的大,有的小,还有把饺子馅挤漏的,大家忙的不亦乐乎。
有些不熟练的小朋友东张张、西望望,看看旁边的小伙伴是怎么包的,或者请家长亲手指导,那谨慎又认真的样子可爱极了!有的小朋友小脑袋凑在一起,互相帮助,多么有爱的画面啊!
看着自己捏出的饺子真是开心极了!处处是同学们爽朗的笑声和甜美的笑容。
尝饺子
厨下磁炉,煮沸月牙片片;盘中银角,吃出喜气洋洋。滴滴调料,淡淡清汤。几盘水饺,饱满热肠。
饺子象征着团圆与美好。此次活动既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和生活实践能力,感受劳动的乐趣,体验劳动的价值,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中华传统饮食民俗文化的魅力,也促进了孩子们的全面发展与成长,给他们的童年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