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张解读嘉祥寺

金剑
创建于10-17
阅读 833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嘉祥寺,位于赤祥村西,坐北面南,占地面积约1629平方米。创建年代不详。据唐朝天宝9年(公元750)《李君墓志铭》和刻石于明朝万历42年(公元1614)《嘉祥寺转果正殿内新修照壁墙记》记载,在唐朝天宝年间就有嘉祥寺。宋、元、明、清各代都有重修或维修。原有三进院,现存两进院。中轴线有天王殿连钟鼓楼、毗卢殿和大雄宝殿。中院有东西寮房。东偏院有藏经楼和僧房。

    天王殿及钟鼓楼为清朝康熙45年(1706)重修,毗卢殿为金代遗构,大雄宝殿为元代遗构,东偏院藏经楼和僧房始建于元代,现存建筑为清代重修。

    高空俯瞰,嘉祥寺布局紧凑,飞檐翘角,红墙碧瓦,气势恢宏。东邻玉皇垴,西瞰韩王山,南遥七佛山,北仰羊头山。

    前院现存建于五代后周广顺3年(公元953)经幢两座,分东西而立,东幢刻《佛顶遵胜陀罗尼经》,西幢刻《佛说阿弥陀经》,经幢建造工艺考究,是研究佛教文化和经幢发展演变的宝贵资料。毗卢殿内现存明代壁画73.4㎡,共有120组534个人物,囊括了天上、人间、地狱的人物百态,线条流畅,用色沉稳,展示了画师高超的画艺和想象力,迈步在壁下,各路人物飘然而至。是研究明代壁画工艺的精美蓝本。

    1996年1月12日发布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5月3日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嘉祥寺看点在哪里,请您慢慢向下拉,老张用图片和文字来解读。

一、必具特色的建筑

天王殿、钟鼓楼

清朝康熙45年(公元1706)重修,面阔3间,进深6椽,筒板布瓦,灰布脊饰,悬山顶。出廊采用石柱支撑大额枋,斗栱置于柱头和开间中部,具有清代斗栱由支撑效应演变为装饰效应的特色。小额枋采用高浮雕手法,雕刻龙纹,形象逼真,栩栩如生。殿内保留了原来的彩绘,彩绘工艺为繁复的沥粉工艺,龙纹和八卦图颜色鲜丽,金光灿灿。钟鼓楼面阔2间,进深6椽,筒板布瓦,灰脊饰,悬山顶。

毗卢殿

毗卢殿为金代建筑,面阔3间,进深6椽,筒板布瓦,琉璃脊饰,单檐歇山顶,内存明代壁画。

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为元代建筑,面阔5间,进深6椽,筒板布瓦,琉璃脊饰,通施大额枋,斗栱体量略小。

壁画

壁画绘制于明代晚期,水陆画,总面积73.4平方米,分东、西、北——东、北——西4壁,每壁分上、中、下以祥云分隔,上层为天界,中层为人界,下层为冥界,共120组,534个人物。整堂壁画具有清晰的艺术语言,具有人物造型和画面节奏和独具特色的绘画气质。所有人物丰神俊逸,每个人物在画面中都凸显出符合自身个性和地位的造型动态。画面中各组题记的宝帆飘逸灵动,使人物飘然而至。人物包罗了佛、儒、道、忠、孝、贤各类群像。整堂壁画布局巧妙、着色沉稳、线条流畅、密而不紧、疏密有致。在满壁生华的丹青下漫步,画中人物脱壁而出。整堂壁画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是研究壁画的演变和明代壁画绘画艺术不可多得的精美蓝本。


经幢

经幢建造于五代后周广顺3年(公元953),分东西而座,东幢刻《佛顶遵胜陀罗尼经》,西幢刻《佛说阿弥陀经》。东幢刻有《序》,详细叙述了《佛顶遵胜陀罗尼经》传入中国的经历,包括当年嘉祥寺的住持僧人和书写僧一应俱全,经幢工艺精美,造型讲究,幢座的束腰、幢顶仰莲以不同的形状体现了经幢施主的男女区别,是研究经幢建造和佛教文化的实物资料。经幢保存完好,字迹清晰。

古柏

千年古柏,原有前院后院对称各两株,后院一株被砍伐,献存前院两株,后院一株,前院两株的树冠称东“斗”西“箕”,流传至今的对联“箕搧糟粕留其嘉;斗积精英国呈祥”,描写了两株树冠的形状,并嵌入了寺名“嘉祥”。后院现存一株通身长满“瘤疤”,于人在视觉上感到美的视觉效果。

僧房及藏经楼

东偏院为僧房和藏经楼,僧房3间连东西耳房各两间,藏经楼明1暗3间,高3层。原始为元代高平兴国寺僧人自制砖石、自伐树木兴建,塌毁后清代重修。院落自成一院,月亮门和寺院连通。

不同角度观嘉祥

由于平台权限的限制,“隐藏的题记”、“观赏图片”无法添加,敬请等待下期图文。

张晚才写于2024.10.17.

阅读 833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