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交通史上有这样一条铁路。它从通车到消亡只有短暂的20年。它名义上叫做漳(州)—厦(门)铁路其实它是一条东不跨海,西不过江的铁路。它就是被称为“短命铁路”和“盲肠铁路”的漳厦铁路。
1905年,由原台湾海基会会长辜振甫先生的外公、福建籍京官陈宝琛向华侨募集股份发起组建的“福建铁路公司”(又称“漳厦铁路公司”)成立。1910年起漳厦铁路嵩屿至江东桥段先行通车至1930年11月铁路停办。历时20年的经营始终不景气。每天行车上下午各来往一次,每次乘客仅4到50人,货物仅20余担,日收入不过百元,入不敷出。漳厦铁路运输之所以失败一是因为它东不跨海,西不过江。旅客在位于厦门磁街码头的厦门站购票后得乘船费时30分钟前往嵩屿乘车,再从嵩屿往江东桥,而后换乘其他车辆前往漳州,需8个小时 。 当时如 果 从厦门乘船到龙海浮宫,再乘汽车可直达漳州,虽然车资较高,费时却少,所以旅客多不愿坐火车。二是当时的火车慢如爬行,以至坊间还传有打油诗:农民上火车,草笠被风吹,下车捡草笠,火车犹可追。
基于上述两原因,漳厦铁路到20世纪30年代就宣告停业。抗战爆发,国民党政府为防止日本强盗利用漳厦铁路进行侵略活动就把铁路的轨道拆除。从此,漳厦铁路就被历史湮没。
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海沧的开发,漳厦铁路的路基大部分已损毁。今天厦门市海沧区贞庵村中尚存路基数百米,路基下有涵洞。实为华侨热爱桑梓的见证。
2008年 7 月 3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