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起源
午饭时间,听见孩子们在讨论“蔬菜是种出来的,米饭是怎么来的呢?”。“米”作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不可缺少的食物,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的。许多小朋友并不知道我们所吃的“饭”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又有哪些用途呢?
金秋正是稻谷丰收的季节,我们抓住这个契机,开启了一段孩子们和米的探秘之行。对于幼儿来说,周围的自然环境是他们探知的对象,广阔的田野是他们的课堂,在那里,他们自由地採索,用自己的各种感官去解开大自然的秘密。我们去稻田认识水稻,去亲自割稻、捡稻、打稻……基于幼儿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们的课程故事——《遇“稻”一粒米》也悄然开始啦······
团讨:关于水稻我想了解......
佳轩👦:水稻是怎么种出来的?
余生👧:水稻是怎么长大的呀?
心祈👦:稻谷里面是什么东西呢?
泽宇👦:水稻是怎么变成米饭的?
文迪👧:水稻是怎么收割的?
初识水稻🌾
通过视频,孩子们对稻穗己经有了很多的认识,知道大米是躲在稻谷里面的,那么一颗颗稻穗又是怎样变成我们饭桌上香喷喷的白米饭的呢?
为了更好解决孩子的问题,我们再次进行集体讨论。
佳欣👧:稻谷明明是黄色的,大米是白色颜色都不一样了。
紫晗👧: 不对,妈妈给我讲过一粒米的绘本故事,稻谷长大就可以变成大米。
童真👦: 我们可以问妈妈,她肯定知道的。
恩泽👦: 我看过奶奶用力打稻谷,稻谷脱一层皮就变成大米。
我们一起去寻找答案
问卷调查《水稻🌾知多少》
教师思考
《指南》中指出“幼儿能觉察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教师作为活动的支持者,给予孩子足够时间去思考和讨论。幼儿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培养自主品格的关键期。在整个活动中,教师也始终作为孩子讨论的观察者和记录者,协助孩子自主地去认识了解稻谷的生长过程。
稻田游记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一棵稻谷经过一季生长,金黄的稻穗压弯了稻杆。此刻已是丰收的季节,一起去黄金稻田体验秋收的喜悦和艰辛,体验水稻是怎么变成大米的,探寻大自然的秘密吧~
稻谷变大米,米粒变米粉
👩🏫:如何把我们带回教室的稻谷变成大米呢?米粒怎么可以变成米粉呢?
童真👦:可以把稻谷的黄色皮剥开来。
沫沫👧:可以用擀面杖把黄色的皮弄开,然后再把稻谷的壳剥出来。
豪豪👦:可以用小锤头敲一敲,稻谷壳破了再剥出大米来。
艺诺👧:妈妈说米可以变成很细很细做汤圆,我们可以用锤子把米敲碎
👩🏫:那让我们一起动手来试一试
创意美术《水稻🌾》
教师小结
通过前期的讨论,孩子们自主寻找工具,最后在尝试后,用擀面杖、小锤子成功将稻谷壳剥开、将米粒锤成米粉。在一系列实践、体验活动中,幼儿了解到了“稻谷”变“大米”的过程,在剥壳活动中幼儿进一步感受到大米的来之不易,更进一步培养了他们爱惜粮食的意识。
行有所得,学有所获
孩子们用图画表征的方式把自己的心得体会表现出来,并积极与同伴交流分享
课程感悟与思考
一次秋收,一次探索,更是一次成长,孩子们通过多种感官感知水稻特征的同时,也深入探究了谷壳和大米的作用,更懂得了尊重农民的劳动成果,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相信这是一场是秋天里最美的邂逅。正如《指南》中所说的“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只要老师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就会发现生活中到处都蕴含着教育契机。此次围绕水稻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整合生活教育资源,挖掘园外自然资源,丰富幼儿园教育的内容,使得此次课程可以顺利的开展,孩子们做游戏的主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