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11日下午,巴彦淖尔市第二中学小学部数学组进行了以大单元为主题的集体备课活动,力求进一步提升专业发展,提高学科教学效率和质量。
本次大单元主备年级为一年级,内容为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主备人:李红霞
参与人员:全体小学数学老师
从落实新课标,践行大单元教学的教材解读方面,李红霞老师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了解读: 一、单元教材分析 二、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三、单元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四、教材例题解读 五、教学实施建议
本单元主要包括6—10的的认识和加减法及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等内容。,本单元主要是延续前一单元的编写思想,强调在对数量的抽象过程中认识6—10。这些数只涉及“一(个)”这一个计数单位,其本质依然是后一个数是前一个数添1得到的。有序、多样化的数数活动是本单元的基本学习任务,真确数数、熟练说出数的分与和是进行加、减法计算的基础。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发展学生初步的数感、符号意识、模型意识与推理意识。
课标解读及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数的运算重点在于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因此,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理解算理,其次让学生掌握算法,同时还要让学生整理得数是10的加法算式及10减几的减法算式,继续探索相应算式的运算规律,感悟变与不变,自变与因变,从而渗透变化思想,进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能够“1个1个”或“几个几个”正确数出个数是6—10的物体,知道物体的数量是“几”就用“几”表示;借助实物,数尺(数轴)能够准确地区分和表达“几”和“第几”,继续感悟数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也可以表示物体排序,体会每一个数都与物体数量、排列顺序具有“一一对应”关系;会比较6—10各数的大小,形成初步的数感。
2. 在数数过程中感受后一个数比前一个数大“一”,初步认识“几”就是“几个一”,知道“一”是计数单位;会读、写6—10,体会10的写法与0—9的不同;初步体会同一个数可以表示个数相同的不同物体,感受数的一般性,形成初步的符号意识。
3. 熟练掌握6—10各数的分与和,体会分与和(数的组成)所蕴含的规律;在感悟与描述这个简单规律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有序思考,形成初步的推理意识。
4. 比较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法、减法,理解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的意义,掌握它们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在探究10以内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的过程中,由借助实物、学具拼摆协助计算逐步过渡到利用数的组成进行计算,体会数的认识与数的运算具有密切联系,发展初步的运算能力。
5.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识“大括号”和“问号”所表达的含义,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结构以及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能够应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形成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教学重点:
1.有序、不重不漏地“1个1个”(或“几个几个”)数出数量是6—10的物品。
2. 熟练掌握6—10各数的组成,初步感悟其中蕴含的规律。
3.能够借助直观实物或较为抽象的数尺(数轴),比较大小。
4. 基于10以内数的认识能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能够应用一步加、减法,连加、连减以及加、减混合运算,解决日常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1. 知道“几”就是“几个'一’ ”,“一(个)”是计数单位。
2. 初步感悟分与合中蕴含的规律。
3. 解决等式中的“填空”问题,渗透早期代数思维。
1.由于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有了“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认识,所以在这里根据数的组成写加、减法算式时,教材只在10分为1和9时呈现了俩个加法算式,其他的组成都只对应出现一个加法算式,由“一图四式”过渡到了“一图三式”。减法则必须是俩个相应的算式,让学生初步感悟减法算式中被减数和减数“不能交换位置”。同时,使加、减法之间的关系更为突出,也减轻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做一做”设计了“找朋友”和填写空格中的数练习,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又能在“玩”中巩固对10的加减法的掌握,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口算基础。
1. 了解小学生的“数数”具有不同层次,设计趣味性的数数活动。
2. 用好结构化的学习素材,初步感悟数学规律。
3. 加强对解决实际问题步骤与方法的指导,在解决问题中学会分析数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