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把握教材,灵活运用教材】— 2023至2024学年第二学期津南区高一年级教材分析活动纪实

知奥
创建于2024-02-22
阅读 320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随着天气回暖,新的学期即将开始,为了助力教师更准确地把握课标、更深入地解读教材、更有效地改进教学方法,全面提高教学的实效性,2月22日津南区高一物理组全体教师相聚咸水沽第五中学举行新学期教材分析活动。

  首先李芳老师结合高中物理必修二的教材及课标,从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编写呈现方式、思想方法的渗透、问题意识的培养这四方面对新学期物理教学方式方法及教学重点进行了指导。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以教材为标准,但又不能只用课本规定“上限”。我们应当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走进教材的同时走出教材,用好教材的同时超出教材,精选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规定“下限”。例如:教学中,在参考教材中给出的例子基础上进行替换,拓展教材的主题,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整合不同学科的内容,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

  想要运用好教材阅读教材是必不可少的,首先要明确新老教材的便与不变,同时规范自己的教学语言教学行为,确保教学的底线。例如在老课本当中,对于同步卫星的描述如下:“地球同步卫星位于赤道上方高度约36,000千米处应相对地面静止也称静止卫星,地球同步卫星与地球以相同的角速度转动,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而在新教材当中,对于地球同步卫星的描述有所改变改变,更正如下:“地球同步卫星位于地面上方高度约36,000千米处,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其中一种的轨道平面与赤道平面呈零度角,运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其相对地面静止也称静止卫星。”

  这就提醒老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基础,而不要仅仅依靠自己的教学经验。新教材的更正使地球同步卫星的概念更加清晰准确,老习题当中,对于“地球同步卫星只能在赤道上方”、“地球同步卫星无法通过北京上空”的描述也就是错误的了。可以运用这类例题向学生强调“通过北京上空”与“定位在北京上空”的区别,从而加深学生对于地球同步卫星的正确理解。

  李芳老师同时强调了物理教材科学合理化的呈现方式。以“曲线运动的方向”教学过程为例,教师们往往会让学生通过观察旋转沙轮上的火星飞出方向、旋转雨伞上的水滴飞出方向等实例,得出结论做曲线运动的质点经过某位置的速度方向在曲线过这点的切线方向上。然而这种教学过程的归纳推理并不符合逻辑。用圆周运动举例怎么就得到一般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特点呢,学生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而不能很好地接纳新知识。

  通过研读教材,我们发现教材中对于曲线运动的方向的推理归纳更加科学合理。教材中先是列举旋转砂轮上的火星、旋转雨伞上的水滴等圆周运动的实例,让同学们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通过某点的速度方向与该点的切线方向一致,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通过某点的速度方向是否也与该点的切线方向一致呢?为了验证猜想书中又给出了小球在弯曲导管中运动的小实验。教材从生活实际出发对,引导学生对曲线运动特点进行猜想,并用结合实验进行验证。整个推理过程科学化合理化,让学生对于“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特点”这个知识点理解更加深刻。

  教材在物理思想方法渗透方面也是循序渐进的,以极限思想为例:在必修一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这个知识点中,学生初步接触到了极限思想;在用平均速度代表瞬时速度的实验操作中更加深入理解了极限思想的运用后又结合v-t图像推出匀变速运动位移公式;课后习题从一张照片估算照相机的曝光时间又对极限思想进行了巩固;在必修二中通过推导向心加速度公式,以及物体沿曲面下滑时重力做功等知识点讲解又对极限思想增加了拓展应用。

  李芳老师也与大家分享了国外课本中对于向心力的给出方式,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中给出向心力的方式:通过理论推导出向新加速度的公式,再由牛顿第二定律,进而得到向心力的表达式。不同于人教版教材李芳老师也分享了国外教材向心力的理论推导方法,这让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收获颇多,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向心力的来源及牛顿推导向心力的过程。

  李芳老师也通过这个例子向大家推荐关注物理前沿期刊,以获得物理教学方面的最新思想,为自身在教育教学中的创新提供灵感。

  最后李芳老师结合教材中有关的实验编写思路:在新教材中,对于实验的方法步骤是以问题的形式给出的,引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从而自然地让学生归纳出实验步骤。这就要求老师们要有问题意识,要让同学们尽可能的亲手做实验,增加课堂中演示实验的次数,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物理兴趣小组等让学生亲手操作,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素养。

  接下来,李盼盼老师对高中物理必修二第五章第六章的内容进行了教材分析分享。她通过展示大量的生活实例、运动视频,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让学生身临其境体会曲线运动的特点。

  在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讲解中,运用慢放视频展示做圆周运动的小球在某点处飞出的频闪动画,形象地展示了圆周运动速度方向的特点。在视频播放中向同学提出问题:正在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何得出速度方向?为什么失去约束的物体运动轨迹就是速度方向?小球飞出的速度方向是什么方向?通过这种问题串的形式,让同学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得出结论。

在引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这个概念时结合西北地区打井水的实例,概括出物理模型,并运用简单的教具,让学生明白A走过圆弧的长度与B点上升的高度相等,结合必修一的速度表达式将速度表达式中的“位移”替换为A点走过的“弧长”,从而得到了线速度的表达式,也让学生理解了这个新的物理量线速度所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与之前学过的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速度,这两个物理量有很大的相似性。

  在引入角速度这个新概念时,可以结合flash动画,让学生观察讨论在同一个圆平面以不同半径做圆周运动的两个物体运动快慢特点,进而给出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第二个物理量—角速度。

  来自双港中学的付爽老师给大家分享了有关第七章万有引力与宇宙航行的教材分析心得。首先她与大家分享了在备课阶段的一些感悟:由于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作为老师一定要把适合学生学习水平的知识点教给学生,在教学中要物尽其用、用好教材,想要学生获得什么样的能力,就设计什么样的教学环节,注重环节之间的衔接,一定要让各个环节之间产生逻辑关系,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在课堂上用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成效。注重学生课堂的参与性在课堂结束后,要及时反思进行调整,下一个班级在上这节课时要有变化。

  付爽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教材中的章节引入部分,这部分语言优美流畅逻辑清晰,让同学能够认识到人类在开拓太空中的作用,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行星的运动》这一节中,教材所提到的西方科学家比较多,所以在实际教学中可以结合我国的历史知识对教材的信息进行补充,例如,我国在西周时期的诗经中有准确的年月日和日食的记录,中国古代还有一个重要的机构—钦天监,官员要掌握大量的天文知识和观测技能观察,日月星辰的运动规律,推测,立法推算准确的节气和时间指导农业,他是具有科学性的记载的大量关于行星运动的数据对后续的研究意义重大。

  由于物理与数学学习不同步,在学习开普勒三定律之前,可以以向同学们简单介绍一下椭圆的绘画方法以及椭圆的特点,为后续理解开普勒三个定律以及学习万有引力时将行星的运动近似看成圆这个思想打下基础。由于知识点较为简单,可以结合课后习题,提升学生对于题目的理解能力。在万有引力这一节的学习中,可以让同学动手计算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的问题:估算操场上相距0.5米的两个篮球之间的万有引力,让同学深刻理解生活中的物体与物体之间是存在万有引力的,但是这个力十分小。

  最后来自咸水沽第一中学的胡亚洋老师与大家分享了有关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教材分析及教学安排,胡老师提出了对于第八章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学习想采用大单元教学的模式:将第一节的功与功率进行拆分,在讲解完恒力做功、得出功的表达式后,通过例题引导同学思考变力做功该如何求解,进而提出动能和动能定理。将功率与机车启动进行结合,把第二节中的重力势能与功能关系进行整合,将第四节机械能守恒定律与选择性必修三中的能量守恒定律进行结合。使知识点的逻辑关系更为连贯,加深了学生对于做功与能量以及机械能的理解,体现了物理知识的关联性与完整性。

最后李芳老师对于今天的教材分析进行了总结。

  我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本次的教材分析让我受益匪浅,我感受到了教材分析的重要性与深度,我逐渐发现了这些知识点之间的内在逻辑,这对我后续的教学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我对教材中的难点和重点也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这使我能够更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准备,确保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

  在教材分析的过程中,我不断思考如何将这些知识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通过本次教材分析,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作为教师的责任和使命,教材是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而我们作为教师更是肩负着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发展思维的重任。因此,我们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未来,我将继续加强教材分析的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我相信,在不断地努力和学习中,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编辑:赵春迎

审阅:李芳

阅读 320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