驳论文思路:
树靶子:(1-2)提出对方的论据和论点。
打靶子:(3-5)通过驳论证的过程驳倒对方的论点。
立论点:(6-8)明确树立自己的观点,间接批驳对方的论点。
得结论:(9)得出最终结论。
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34年9月25日,时值“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之间。当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铁骑在践踏了东北三省之后,又向关内步步逼进,亡国灭种的威胁迫在眉睫。帝国主义的奴役与中国古老的封建传统相结合,中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力受到了极大的摧残,悲观失望的情绪主宰了一部分人的头脑。1934年8月27日,《大公报》社评《孔子诞辰纪念》中说:“民族的自尊心与自信力,既已荡焉无存,不待外侮之来,国家固早已濒于精神幻灭之域。”为了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鲁迅先生用他尖锐犀利、饱含激情的笔触写下了这篇文章。
任务一:研读第1-2自然段,找出敌论点和敌论据,并感受作者的讽刺意味。
任务二:研读第3-5自然段,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2.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3.敌论点与论据中论述对象有什么变化?这造成了敌论证中怎样的漏洞?
任务三:细读第6-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 作者抓住敌论点中的漏洞提出了什么观点?
2. 作者举出了哪些论据来支撑自己的观点?
3. 对于作者提到的几类人,你是怎么理解的,可以分别举出几个例子吗?
4. 这一类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人的现状如何?用原文回答。
任务四:快速阅读第9自然段,找出其中的一连串比喻,并体会其意思。
预设:“脂粉”,比喻统治阶级欺骗性宣传;“筋骨和脊梁”,比喻气节、操守、人格、品质;“状元宰相”,比喻国民党反动政客和御用文人;“地底下”,比喻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