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父母抱怨孩子的种种不足:懒惰、缺乏专注力、对学习不感兴趣、做事马虎、总是沉迷于手机……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往往能从父母那里找到根源。父母的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行为,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特别是以下9件小事,家长们应该避免。
一,爸爸一回家就瘫在沙发上玩手机
当父母看到孩子总是抱着手机不放时,他们会认为孩子缺乏自控力。但事实上,在许多家庭里,父亲对手机的依赖可能比孩子还要严重:他们一进家门不是先洗手,而是直接瘫坐在沙发上,拿出手机开始滑动。无论是吃饭、刷牙还是上厕所,他们的视线几乎总是锁定在屏幕上。这样的行为不仅为孩子树立了一个不良的榜样,还破坏了家庭的学习环境,为孩子不学习提供了借口。因此,父母与其向孩子灌输理论,不如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树立榜样。减少玩游戏和刷视频的时间。
二,爸爸从不分担家务
在许多家庭中,母亲忙于洗衣、晾衣,而父亲则坐在沙发上一动不动;母亲在厨房忙碌,父亲却只顾着玩手机,偶尔还会不耐烦地问“饭怎么还没好?”;母亲在打扫卫生,父亲却已经鼾声大作……父母们总是努力为孩子提供最好的教育资源,却往往忽视了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父亲参与家务的程度越高,孩子的未来成就也越大。反之,如果父亲从不参与家务,家中的男孩可能会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他人;女孩可能会缺乏自信,害怕挑战,职业选择也会受到限制。生活本身就是教育的一部分。一个愿意参与家务的父亲,是孩子幸福成长的关键。
三,妈妈经常抱怨
心理学家李雪曾指出:“经常对孩子抱怨自己的不幸,是破坏孩子心态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孩子们生来就具有感知和吸收周围情绪的能力。如果母亲能保持积极的心态,不向孩子传递负面的情绪,不抱怨生活的不公,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挑战时,就能更有勇气去面对,更有力量去克服。
四,爸爸一言不合就发火
如果父亲性格平和,孩子往往也会学会温和地交流;反之,如果父亲易怒,孩子可能就会模仿用激烈的方式表达自己。我的一位担任班主任的朋友告诉我,她班上有个小男孩经常欺负同学。有一次,她邀请这位男孩的父亲来学校讨论这个问题。出乎意料的是,父亲一见到儿子就立刻给了他一巴掌,并威胁说:“如果你再打同学,看我回家怎么收拾你!”负面情绪就这样在家庭中传递下去。父亲教会孩子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将怒气转化为温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温馨、宽容的家庭氛围,这样教育才能更加有效。
五,妈妈总是唠叨孩子
常言道,父母对子女的牵挂是无尽的。成为母亲后,我们似乎总有无尽的担忧,以至于面对孩子时,我们总是不自觉地重复提醒和督促。但往往这样的结果是,母亲的唠叨越多,孩子的反抗就越强烈。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母亲会唠叨; 孩子写字速度慢,母亲会唠叨; 孩子的字迹不工整,母亲还是唠叨...... 然而,孩子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好,心理学中的“超限效应”告诉我们,过度的刺激只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要培养孩子的自律和效率,父母需要学会更多地通过行动而非言语来引导。
六,父母大包大揽
父母如果对孩子的一切都不关心,那肯定是不称职的;但有时候,过度的关心和照顾,对孩子来说,也可能是一种伤害。孩子6岁时,要开始上学,你帮他穿鞋、系鞋带,甚至背起他的书包;到了12岁,孩子想要尝试自己洗衣服,你却抢过来,让他去看电视;等到18岁,孩子上大学了,你还在帮他办理入学手续、铺床、打扫宿舍……这样的过度保护,不仅削弱了孩子的自理能力,还可能让孩子失去感恩的心态。有些生活技能,如果父母不教,孩子可能永远学不会。父母如果不学会适时放手,就难以培养出既独立又懂得感恩的孩子。
七,父母经常吼孩子
当父母对孩子大声斥责时,孩子实际上无法从中吸取任何教训或理解任何道理。那个年幼的心灵,只会被激烈的情绪所伤害。时间一长,孩子可能会变得越发谨慎、胆小,内心深处充满了自卑。有句谚语说得好:“每个孩子都是在父母的言语中起舞。”从现在起,让我们以温和的语气交谈,将最积极的情绪传递给我们最珍爱的孩子,这样孩子的心灵才能找到依靠,他们的梦想才能有栖息之地。
八,父母爱拿孩子跟别人作比较
在不少家长看来,别人家的孩子总是表现完美:听话、聪明、勤奋学习,从不沉迷手机,总是早睡早起,还乐于帮忙做家务。然而,对于孩子而言,“别人家的孩子”似乎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轨迹。正如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与其通过比较让孩子感到自卑、敏感或过于竞争,不如接受他们真实的模样,让他们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中绽放光彩。
九,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
在上海的一家电影院,一位女士在观影时,不断被后排的小男孩踢椅背,这种情况持续了20分钟。尽管她多次尝试制止,但当女士最后一次提醒时,小男孩的父亲却突然用力踢了女士的椅背,导致她的头部受到撞击。更令人震惊的是,当女士要求道歉时,这家人不仅没有表示歉意,男孩的父亲甚至还要动手打她。家庭是孩子观察世界的窗口。父母的行为不端正,孩子也可能会模仿。我们作为父母应该时刻警醒自己,遵守公共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有礼貌、有教养的孩子。行动塑造习惯,习惯塑造个性,个性塑造未来。通常,孩子未来的道路是由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举止所影响的。
教育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为了孩子们,每位家长都应该不懈努力,深化自我修养,成为孩子心目中的榜样,引导他们走向正确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