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北师大的实践和参观,是开阔视野和大概念的简要统整,是盖房子的扎实地基;那么今天的小学语文工作坊就开始逐步搭建脚手架,让抽象的理念落地具体案例。
在海淀市教师进修学校小学语文教研员牛玉玺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格外有意思的教学研讨。
“学为中心?”——研讨方式的核心
正如牛老师自己所言,我们除了学习“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交流研讨的不同方式,这样的方式方法才是“授之以渔”。“每个人的声音都应该被听到”,“每个人的意见都应该被尊重”,两遍的朗读是牛老师今天工作坊对老师们提出的要求同样也是工作坊主旨。本次研讨以小组形式进行,一天下来的五个活动都是基于小组建立下的任务探究。
对于今天的工作坊学习,我们都在开玩笑说“这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学为中心”,实在是因为这种集体研讨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其内核都是相同的。但这种被称为“世界咖啡”的学习模式较之我们平时的“共创教研”多了一个格外有意思的环节,每组除讲解思维导图的一名成员外,其余组员去到其他各组,利用两张即时贴,一张记录你所学到的优点带回本组,另一张则写下你对所在这组的建议并留下。不落下每一位老师,我们不仅在课堂上争取每一位学生都开口说,更在教研中争取每一位老师都开口说,认真听,使劲想,动笔写。
根据所查找到的资料“世界咖啡是一种对话、集体交流的方式,营造一个安全、平和的环境,让参与者针对特定的问题展开对话。一般针对一个或多个主题,坐在咖啡桌旁促膝而谈。通过几轮的汇谈,除了桌主外,其他人均可在每轮时间截止时,自由选择其他组,参与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一个充满生机的集体汇谈网络,创造集体智慧”。
“K&W”对于单元教学的已知与想知
在独立思考过后开始小组头脑风暴,“双线组元”“纵向横向逐层深入”“情境式教学”,压榨我贫瘠的大脑思考我到底对单元教学了解多少;“大单元教学下如何兼顾基础知识?课后分层作业怎样设计?”一个又一个问题都是我的困惑与不解。
“学习是一种体验,其余的都是信息。”
牛老师没有解答,便立刻开启了活动二。以疫情期间北京市某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的教学为课例分析其单元大任务,经过小组讨论反馈,发现这个案例不是简单地将教材内容整合设计任务,而是抓住教材设计当中的单元学习主线进行设计。如《画杨桃》一课要求从课文中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连接这一目标设计子任务:头脑风暴,尝试多角度解决居家生活问题。乍一看似花里胡哨的子任务实际上都是依标扣本贯穿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因此,老师们需要再明确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需要将教学内容单元转化为学习单元。
内容单元只是在不同的人文主题下静态知识点的罗列,而“学习单元”则是动态的学习故事,强调学习目标、学习情境、学习任务、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一致性,也就是我们天天挂在嘴边的“教学评一致性”。其实质是改变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在进行单元教学时将知识逻辑下沉,生活逻辑外显。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以知识逻辑为主设计任务:在本单元的学习下,你一定对对联有了深入了解,那就请你尝试着写一副对联。
而同样是写对联,这样设计任务:班级开展班级文化布置,门口还缺少一副对联,请你来为班级设计一副对联。以任务驱动对对联的学习,改变内容的呈现与组织形式,但这里注意,所有的生活逻辑都要依托于实际上的任务实施,必须要实打实地去遵守自己所设计的逻辑,强调学生要从做中学。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教学
“核心素养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生活情境时,所表现出来的问题解决能力。(杨向东)”
牛老师用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对核心素养的三性进行分析,并用公式提出“活动+情境=任务”,由情境带出任务,任务可以细化为活动,学生在大任务的驱动下,经历问题解决和价值判断,由做题走向做人做事,这样的教学最终才能知道实现“高分高能”和“高分有德”。
设计单元情境任务
单元情境的特点主要有四点,分别是指向性、包容性、趣味性、可行性。在设计任务时要聚焦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最大化地统摄单元内容并富有趣味性,便于真实实施。
这里牛老师提出来一个令我耳目一新的观点,如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设计了三篇寓言故事,但口语交际设计的是《该不该实行班干部轮流制》而习作确实《看图画,写一写》,三者并无太大联系,因此在设计时,不需强硬囊括,将口语交际放在班会课中,习作改为《写一个寓言故事》,将原本的习作放在周记中进行。灵活变通,不拘泥于教材本身,进行互相迁就。
一天工作坊落下帷幕,但思维火花的碰撞去仍未停止。今天的学习与其说是学习大单元教学,不如说是学学习如何“教研设计大单元教学任务”,学到的是一种方式。
“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再优美的语言也无法描述出抽象的概念,但在实践和交流中对于大单元教学了解更深入,期待接下来的每一天学习。
附:小学语文6组单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