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争”活动进行时】成语燃起来——曙光第四小学成语故事我来讲活动

曙光第四小学
创建于10-15
阅读 414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为扎实开展“双争”活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丛台区教体局组织曙光第四小学开展“成语燃起来”活动。

第一季

成于甘丹  语惊天下

一条成语,一段历史。一条成语,一点启示。品读成语,仿佛穿越了时空,见证一个个历史瞬间,带给我们的启示历久弥新,它们是中国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的缩影,也展现着中华成语的神奇魅力。

语言之美在中华,成语之都在邯郸。重新翻开那泛黄的史书,依稀寻得邯郸这座千年古城辉煌的文化记忆,这座古城,用八千年的文明,孕育了1500多条最为璀璨的文化——成语典故,今天就请跟随曙四学子,倾听这属于甘丹大地的文化魅力!

第一期

邯 郸 学 步

说起邯郸成语,就不得不说《邯郸学步》,美丽的沁水河畔,学步桥边,还留存着燕国少年学习赵国人走路的雕像,邯郸的孩童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过这个流传已久的故事。现在请跟随我们的脚步,来到美丽的赵都,看看那位燕国少年学习邯郸人走路的样子吧……

曙光第四小学三年级7班  崔铧仁

00:00
01:18

成语出处

邯郸学步,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庄子·秋水》。

《庄子·秋水》载:子往呼!且子独不闻夫寿陵(战国时燕国都城,在今河北省北部)余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衍生典故:《汉书‧叙传上》:“昔有学步于邯郸者,曾未得其仿佛,又复失其故步,遂匍匐而归耳。”

后世根据以上典故提炼出“邯郸学步”这一成语。

成语故事

战国时候,燕国有个青年人,他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特别有风度,他们走起路来,不紧不慢,又潇洒又优雅,那姿势特别好看。于是这位燕国青年决定要去赵国学邯郸人走路的姿势。他不顾家人的反对,带上盘缠,跋涉千里,专程赶到邯郸一心要学邯郸人走路的样子。

他来到大街上,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看得他都发了呆,不知该怎样迈开步子。这时,迎面走来一个人,年龄和这位燕国青年相仿,那走路的样子实在令人羡慕。于是等那人走过,燕国青年便跟在他后面摹仿,那人迈左脚,燕国青年也迈左脚,那人迈右脚,燕国青年也迈右脚,稍一不留心,他就搞乱了左右,搞得他十分紧张,哪还顾得了什么姿势。眼看那人越走越远,燕国青年渐渐跟不上了,他只好又回到原地。接着他又盯住了一个年纪稍大的人,他又跟在别人身后一步一趋地学走路,引得街上的人都停下脚步观看,有的人还捂着嘴笑。几天下来,他累得腰酸腿疼,但学去学来总是学不像。

燕国青年心想,学不好的原因肯定是自己原来走惯了的老姿势和步法,于是,他下决心丢掉自己原来的'习惯走法,从头开始学习走路,一定要把邯郸人的步法学到手。

可是,一连过了好几个月,燕国青年越学越差劲,不仅连邯郸人的走法没学会,而且还把自己原来是怎么走路的也全忘了。眼看带来的盘缠已经花光,自己一无所获,他十分沮丧,于是只好回家了。可是他又忘了自己原来是怎样走路的,竟然迈不开步子了。无奈,燕国青年只好垂头丧气地爬回燕国去了。

成语寓意

邯郸学步的意思是指模仿别人学习不到家,反而忘记了自己原本会的东西。

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那些不顾自身实际,盲目模仿他人而导致失败的人。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学习别人的经验或方法,一定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能盲目模仿,否则不仅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丢掉自己的本事。

阅读 414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