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关键不仅在于掌握爬山虎脚的特点,还在于明晰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攀爬的,更为重要的是要领悟如何细致且有序地观察某一事物。
然而,若采用讲授法,或单纯抓取重点句、重点词让学生谈体会,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种传统方式来突破此重难点,不仅完成难度颇高,且耗时较长,极易引发学生在语言感知方面的疲劳,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注意力分散。
经过反复斟酌,我另辟蹊径,采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中高年级的学生平日里对涂涂画画颇为喜爱,基于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对于课文第 3、4 、5这两个重点段落,我采取了以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动手演一演的形式,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深度参与其中。
我精心设计了以老师引导学生主导课堂的教学方式,并通过以任务驱动为技术手段的形式,最大程度地确保全体学生共同参与学习,从参与学习的维度保障全体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最终课堂教学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板书中直观形象的简笔画,能够将语言文字所描述的事物,转化为鲜活有趣、惹人喜爱、感受真切的形象,使课堂氛围瞬间变得充满情趣、生机盎然。例如在教学课文第 3 自然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我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观察特长—从希沃课件中细心寻找文中的细致描写。
起初,大部分学生的画作并不正确,未能准确把握爬山虎的“脚”的位置。我特意留出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查找书本上相关的语句,进行朗读并反复思考,以查找自己画作中的不足之处。通过画画、讨论,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逐渐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这一设计使得学生们情绪高涨,他们眉头紧锁,仔细斟酌,不一会儿,一幅幅作品便在他们手中诞生,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俗话说:“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在教学第 4 自然段时,所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若仅仅让学生找出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明其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够真正理解。
此时,我让学生们伸出两只手,将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指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依据课文内容自行演练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前进行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
我认真的演示了,人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路的,爬山虎为什么是一脚一脚。
经过了演示讲解,学生从原本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走路,逐渐清楚地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真切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并且深刻体验到这几个动作所蕴含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的精准性。
从而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也懂得了做事要“一步一个脚印,一脚就一点牢”的道理。通过比较,我还引导学生找出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进一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由此可见,恰如其分地运用简笔画、肢体演示,能够有效降低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喜爱这种形式,真正实现了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有所收获。也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读想说写一体化”这种崭新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理念,为我带来了全新的教学思想,更好地指引我在新的课堂教学中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课后,在教科室时主任的带领下,对我的这次公开课进行了详细的点评,有以下不足:其一没有细致的区分仔细观察和长期观察,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找出来。其二没有让孩子多多的参与课堂讨论学生激情不够,老师引导力度不足。其三文中有一个双重否定句,是一个考点,应给学生讲解一下。等等,此次公开课使我深刻认识到一定要认真备课,认真备教法,认真备学生。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