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时期血清胆红素升高引起的皮肤、巩膜及黏膜被黄染的症状,5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可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
一、概述
(一)
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特点
1、胆红素生成较多(每日8.8mg/kg)
红细胞数相对较多且破坏亦多。
红细胞寿命较成人短20~40天,形成胆红素的周期缩短。
其他来源的胆红素生成较多。
2、转运胆红素的能力不足
刚娩出的新生儿常有不同程度的酸中毒,影响胆红素与白蛋白的联结。早产儿白蛋白的数量。
3、肝细胞摄取、催化、排泄胆红素能力差
摄取---肝细胞内Y、Z受体蛋白含量低
催化---肝脏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不能有效地将脂溶性未结合胆红素(间胆)与葡萄糖醛酸结合成水溶性结合胆红素(直胆)
排泄---排泄结合胆红素的能力差,容易导致胆汁淤积
4、胆红素的肠-肝循环特点
肠道中b-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能将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未结合胆红素又被肠吸收后经门脉达肝脏。
新生儿肠道正常菌群未建立,不能将肠道内的胆红素还原成粪胆原、尿胆原。
饥饿、缺氧、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或颅内出血时更易出现黄疸或使原有黄疸加重!
(二)
新生儿黄疸分类
1.生理性黄疸
①一般情况良好;
②足月儿生后2~3天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7~14天消退;早产儿黄疸可延迟到3 ~ 4周;
③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85umol/L(5mg/d1);
④旧标准:足月儿血清胆红素浓度在<205.2umol/L(12mg/dL),早产儿<255umol/L(15mg/dL)。但早产儿即使胆红素<171umol/L(12.9mg/dl)也可能发生胆红素脑病。
2.病理性黄疸
黄疸出现过早(24小时内)
黄疸程度重:足月儿>205.2mmol/L(12mg/dl)
未成熟儿>256.5mmol/L(15mg/dl)
发展过快:每天增加>85.5 mmol/L(5mg/dl)
持续过久(足月儿>2周,未成熟儿>4周)或黄疸退而复现
血清结合胆红素>34mmol/L(2mg/dl)
新生儿黄疸一周之内出现的黄疸
1、新生儿溶血病:ABO溶血,RH溶血(注意生产史、输血史)
2、感染:通过胎盘的感染:TORCH感染
3、新生儿败血症
4、G-6-PD缺乏
5、红细胞增多症
6、新生儿内脏损伤
7、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Crigler-Najjar)葡萄糖醛酰转移酶缺乏或部分缺乏
新生儿出生一周后出现的黄疸
感染
胆汁淤积综合症:早产、溶血后
先天性胆道闭锁
新生儿肝炎综合症
半乳糖血症
先天性甲减
母乳性黄疸
头颅血肿、其他部位血肿维生素E缺乏
临床表现
患儿一般多表现为精神差,皮肤发黄发亮,吃奶差,棕色尿液。不同类型的黄疸有相应的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溶血病:可出现严重贫血、心力衰竭、全身水肿,可发生肝脾大、及黄疸等症状,如治疗不及时,容易出现胆红素脑病。
胆道闭锁:出生后两周开始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大便颜色由浅黄转为白色,肝进行性肿大,肝功能损害,结合胆红素增高,三个月后可逐渐发展成肝硬化。
母乳性黄疸:一般母乳喂养后4-5天出现黄疸,4-12周降至正常,小儿一般状态良好,停止喂母乳后24-72小时黄疸可降至正常。
其他:遗传型疾病黄疸持续时间长,可伴有贫血,药物性则与用药有关,新生儿败血症,除了有败血症症状外,重者可出现并发症及后遗症,如胆红素脑病,手足徐动症、听力下降、智力障碍等。
护理措施
(一)
一般护理
1. 维持患儿舒适体位,减少啼哭、避免耗氧增加。
2. 病情观察:
(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监测黄疸进展情况。
(2)、观察神经系统症状,如有反应差、嗜睡、厌食、尖叫、双眼凝视、肌张力改变甚至角弓反张、抽搐等,应立即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3)、观察胎便排出的时间及次数,注意大便颜色。
(4)、观察皮肤有无破损及感染、脐部有无分泌物,并及时处理。
(5)、监测生命体征。
3. 保证液体入量
(1)、评估排泄情况,监测大小便的次数及量。
(2)、遵医嘱保证营养供给,注意喂养,观察患儿奶量完成情况。
(3)、评估患儿体温、囟门、粘膜情况、早期发现脱水症状,保持口腔清洁,做好口腔护理。
(4)、遵医嘱静脉补液,保持患儿水电解质平衡
(二)
光照疗法护理
光源:蓝色(波长425~475mm)
方法:单面光,双面光,强冷光源
时间:24~72小时
注意事项:带眼罩,保护外阴,增加水分的摄入,注意光疗灯管的使用时间。
1、评估患儿胆红素水平、全身情况并记录开始时间。
2、擦净灯管及暖箱上尘土。
3、患儿沐浴后修剪指甲,用黑色避光眼罩遮盖双眼、尿布兜住会阴部,男婴注意保护阴囊。将患儿裸体卧于暖箱中,用深色围帘罩住暖箱,集中光线,眼罩保持清洁并一人一用,防止发生眼炎。
4、每四小时测量体温,根据体温变化调节箱温;每两小时更换卧位,使之得到充分照射。
5、保证充分的水分及营养供给,防止产生脱水热。
6、光疗期间密切观察患儿一般情况,有无皮疹、腹泻、青铜症等光疗不良反应。
7、保持患儿臀部皮肤清洁干燥,及时更换尿布,以免臀部皮肤受刺激。
8、光疗结束后继续观察患儿黄疸情况。
9、统计蓝光灯使用时间,达1000小时更换灯管。
光照疗法的不良反应
发热,脱水(经皮肤水分丢失)
腹泻
皮疹核黄素(维生素B2)缺乏
低血钙
贫血
青铜症
青铜症
定义:患儿照射光疗后数小时,皮肤、尿液、泪液呈青铜色。目前发现当血清结合胆红素高于68.4umol/L,并且血清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升高时,光疗可是皮肤呈青铜色。
青铜症的原因可能是由于胆汁淤积,胆红素化学反应产物经胆管排泄障碍导致。青铜症患儿在光疗前就有肝功能损害,光疗并不损害肝功能,停止光疗后青铜症可逐渐消退,无后遗症。
对于高结合胆红素血症和胆汁淤积症的患儿不宜进行光疗,出现青铜症后应停止光疗,关注患儿肝功能变化,积极治疗原发病,促进肝功能恢复和光氧化产物的排泄。
并发症:胆红素脑病
主要表现有:
1、黄疸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加深.呈橘黄色,甚至土黄色。
2、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嗜睡,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较前增强,吸吮无力,呕吐。病程进展很快,拒食 ,伸舌、拥抱反射消失, 出现脑性尖叫、阵发性强直性痉挛,角弓反张,呼吸不规则,青紫,高热; 最后出现口鼻出血、肺出血而迅速死亡。黄疽多在发病的2~ 3天达高峰,约50% 的病儿在黄疸高峰时死去。
典型的临床症状可分为四期:
早期(警告期): 表现为嗜睡、反应低下、吮吸无力、拥抱反射减弱、肌张力减低等,持续约12--24小时。
痉挛期:出现抽搐、角弓反张和发热。轻者仅有双眼凝视,重者出现肌张力增高、呼吸暂停、双手紧握、双臂伸直内旋,甚至角弓反张。此期约持续12-48小时。
恢复期: 吃奶及反应好转,抽搐次数减少,角弓反张逐渐消失,肌张力逐渐恢复,此期约持续2周。
后遗症期
核黄疸四联症:①手足徐动 ②眼球运动障碍 ③听觉障碍 ④牙釉质发育不良。
此外,也可留有脑瘫、智能落后、抽搐、抬头无力和流涎等后遗症。
新生儿黄疸相关常见疾病
1、新生儿溶血病
2、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蚕豆病)
3、母乳性黄疸
4、阻塞性黄疸
新生儿溶血病
一、
ABO血型不合溶血病:
多见于O型母亲和非O型父亲所生的A型或B型患儿。
临床表现:黄疸、贫血(血红蛋白下降,网织红细胞比例上升)
治疗:光照疗法、换血疗法、大剂量静脉免疫球蛋白的应用;阻断抗体,抑制溶血。
二、
Rh血型不合溶血病:主要发生在Rh阴性母亲和Rh阳性胎儿。
临床表现:贫血;黄疸:出现早,进展快,程度重,肝脾肿大,胎儿水肿(严重贫血,心衰,低蛋白血症)
治疗:
出生前:母亲血浆置换,胎儿宫内输血,提前分娩。
新生儿:产房复苏及胎儿水肿的处理;光疗或换血;纠正贫血。
新生儿衣物保管时勿放樟脑丸,以免诱发溶血!
葡萄糖-6- 磷酸脱氢酶缺陷病(蚕豆病)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陷病(蚕豆病):X连锁不完全性显性伴性遗传病,
我国华南地区高发,南高北低,男多于女。
新生儿期发病的常见诱因:感染、窒息、酸中毒,药物。
实验室检查:G-6-PD检测,基因芯片测定。
治疗:防治诱因。光照疗法,换血疗法等对症支持治疗。
宣教:禁食蚕豆及蚕豆制品。
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的新生儿出现黄疸足月儿多见,黄疸出现在黄疸发生的时间范围,峰值可高于生理性黄疸,消退时间可晚于生理性黄疸。宝宝一般情况良好,吃奶好,粪便色黄,尿色不黄,不影响生长发育,无肝病及溶血表现。
根据病因分:
1、喂养方式(早发型):能量摄入不足,喂养频率及哺乳量少,肠蠕动减少、肠肝循环增加。
2、母乳成分(晚发型):母乳中β葡萄糖醛酸苷酶含量高,肠道内水解结合胆红素为未结合胆红素,使回吸收增加。
母乳性黄疸的治疗
早发型:少量多次喂哺母乳。如母乳过少,必要时添加奶粉喂养,保证足够奶量及能量的摄入。
晚发型:TSB<15mg/dl:可继续母乳喂养,加强监测,可停母乳3-5天观察黄疸变化,如黄疸下降明显,可继续母乳喂养;TSB>15mg/dl,可光疗,并继续喂母乳。实际中需结合日龄、胎龄,监测胆红变化,并排除病理性黄的可能。
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多由先天性胆道畸形引起的,以先天性胆道闭锁较为常见,由于肠壁胆红素浸入之故,肝脾肿大硬,尽早手术治疗,凡胆瘀汁超过12-13周胆汁肝硬变时手术效果差。
其特点是生后1-2周或3-4周又出现黄疸,逐渐加深,同时大便颜色逐渐变为浅黄色,甚至呈白陶土色。
我院特设新生儿门诊蓝光光光疗室,中药泡浴、脏腑推拿等辅助退黄疸。
嘉峪关市妇幼保健院
甘肃省嘉峪关市体育大道3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