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强基层,健康惠民生

画楼西畔墨染秋
创建于2024-10-15
阅读 270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中医药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又在基层地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积极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为基层群众享受优质的中医服务奠定了基础。中医药“下基层”给百姓生活带去的可喜变化,也让中医药收获更多“粉丝”,人们对中医药的接受程度更高、预防养生意识更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更活跃。

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最直接的好处就是满足了基层群众多样化的医疗需求;而基层的医疗体系也因为有了中医药服务而更加完善健全;中医药是一种产业,更代表了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强化基层中医药服务更是产业和文化发展的基础。一方面,满足基层医疗需求。当前,群众对身体健康愈发重视,对医疗服务的要求更高。中医“治未病”理念,更注重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在基层开展中医服务,可以为基层群众提供中医方面的诊疗建议,从而实现从“治病”到“防病”的转变。此外,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够为慢性疾病、疑难病症等患者提供更加多样化、便利化的医疗选择。另一方面,完善基层医疗体系。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相对匮乏,中医服务可以利用成本较低、相对简单的治疗方式为居民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弥补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同时,在基层推广中医服务,有助于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综合服务能力,也更好地应对常见疾病和多发病的诊疗,提高了基层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同时,促进中医产业发展。推广基层中医药服务,可以推动中药材种植、中医养生保健、康复等相关产业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在基层开展中医诊疗服务、举办中医药文化活动等,可以让更多人了解中医药的历史、理论、治疗方法和养生理念,从而增强民众对于中医药文化的认同感。

基层中医药以服务基层群众为出发点,但是群众甚至是医疗从业人员对中医药的认识、了解都不够;观念上的淡薄就意味着不重视,从而没有足够的人才、资金等资源支持;此外,标准的不统一、不健全会影响到服务的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医与西医之间的配合协同,最终造成难以发挥中西医优势的结果。首先是,观念认知淡薄。一方面,群众对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了解有限,甚至存在误解和偏见,患病时往往首选西医治疗,影响中医服务的推广和应用。另一方面,现代医学依然是西医占主导地位,基层医疗机构也以西医诊疗为主,并且很多医疗从业者对中医理论和诊疗方法了解少,在临床实践中忽视中医诊疗。其次是,人才资金短缺。一方面,在基层医疗机构中,中医执业医师数量较少,且基层医疗机构人员参加中医培训进修机会少,基层中医诊疗临床实践能力较弱。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的财政拨款往往有限,而财政拨款中,应用于基层中医科室建设、设备购置等方面的资金更是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基层中医发展的需求。再次是,管理协作不畅。基层中医药服务缺乏统一标准,对服务质量的监管和考核机制不完善,存在医疗行为不规范、医疗质量安全隐患,难以激励基层医疗机构发展中医服务。此外,中医与西医之间、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之间、医疗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间转诊机制还不够顺畅,难以形成合力,影响了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整体效果。

一方面,基层中医药服务要想得到群众的认同,就需要采取更加多元的宣传方式,转变群众的观念;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如何进一步提升服务质量,这就需要加大人才、资源方面的倾斜力度,使中医西医之间能够有效地衔接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首先要,宣传推广转变观念。一方面,政府、医疗机构应大力开展中医药文化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广泛宣传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养生保健知识,提高民众对中医的认知和了解。另一方面,借助互联网、社交媒体等新媒体平台,发布中医药健康知识、养生保健小贴士等内容,吸引民众关注中医药,感受中医药的魅力。其次要,培养人才加大投入。一方面,中医药院校要进一步扩大中医专业的招生计划,逐步缩小与西医专业的在校生数量差距;同时,鼓励老中医收徒授业,将传统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加大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基层中医科室建设,并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基层医疗机构给予倾斜性资金支持。再次要,健全机制促进协作。相关部门应制定统一的基层中医药服务标准,包括中医科室设置、服务项目、诊疗规范等,并建立健全基层中医药服务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诊疗行为的管理,确保基层中医药服务的规范化。此外,要促进中医与西医之间的协作,积极开展中西医联合诊疗、病例讨论、科研合作等活动,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阅读 270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