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成语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馆陶县第二实验小学持续开展成语文化宣传推广活动。
成语故事我来讲,今天,由我们的小小讲解员赵梓君同学为大家讲解邯郸成语《完璧归赵》。
小小宣讲员简介
姓名:赵梓君
班级:五年级八班
年龄:10岁
她是一名热爱学习、性格开朗、积极乐观、充满活力的女孩
在学校,总是积极思考、勇于探索新知识。在课堂上,她专注听讲,踊跃发言,是老师的得力助手。
她兴趣广泛,喜欢绘画和阅读。绘画时,她用多彩的画笔描绘出心中的美好世界;阅读时,她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生活中,她善良大方,乐于助人,与同学们相处融洽。她坚信,只要努力,就能不断进步,成为更好的自己。
典 源
“完璧归赵”的典源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故事的背景
春秋时期,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发现一块青石,认定其为美玉,便献给楚厉王。宫中玉工却鉴定为普通石头,卞和因此被砍去左脚。楚武王即位后,卞和再次献玉,仍被认定是石头,他又被砍去右脚。直到楚文王时,卞和抱着玉石在楚山脚下痛哭三天三夜,文王命人剖开青石,果然得到举世无双的美玉,遂赐名为“和氏璧”。后来和氏璧失踪,到了战国时期,赵国宦官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赵惠文王便将其据为己有。秦昭襄王听说后,修书给赵惠文王,称愿用十五座城来交换和氏璧。
故事的经过
赵国的困境:
赵惠文王收到秦昭襄王的信后,十分为难。如果把和氏璧送给秦国,担心秦国不会真用十五座城来交换,白白受欺骗;但如果不给,秦强赵弱,又怕秦国出兵攻打赵国。大臣们商议半天,也想不出好办法。
蔺相如出使秦国:
这时,缪贤推荐了他的门客蔺相如。蔺相如表示,如果大王实在无人可派,他愿意去走这一趟,并承诺如果赵国得到秦国的城邑,就将和氏璧留在秦国,反之,一定完璧归赵。赵王便派蔺相如带着和氏璧出使秦国。
秦国朝堂上的交锋:
蔺相如到了秦国,秦王在王宫召见他。蔺相如把璧捧上去,秦王接过来后喜得得意忘形,顺手把璧递给左右的侍从和文武大臣们传观,大家看了都称赞不已,齐声向秦王道贺,但秦王根本不提换城的事情。
蔺相如巧计取回和氏璧:
蔺相如看出秦王没有诚意,便走上前对秦王说:“这块玉上面还有一点小毛病,不容易瞧出,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信以为真,把玉递给了蔺相如。
蔺相如拿到和氏璧后,退到柱子边,义正词严地对秦王说:“大王要用十五座城交换这块和氏璧,赵王为了这件事,召集群臣商议,大家都主张不要答应。但是,赵王听了我的话,不愿意与秦国伤和气,同意用这块玉和秦国交换十五座城。赵王为了表示郑重,恭恭敬敬斋戒了五天,才派我把玉送来。可是大王却随随便便把玉递给这个看,递给那个看,未免太不郑重了。我看大王并没有真心拿城交换的意思,所以我不得不把玉收回。假如大王一定要存心威逼,那我就拼着头颅和这块玉一同碰碎在这根柱子上。”说完,真的举起玉,作势要朝着柱子猛砸。
秦王的妥协与蔺相如的安排:
秦王怕蔺相如真的撞碎和氏璧,只好向他道歉,并命人拿来地图,指点给蔺相如看,说从这儿到那儿,一共十五个城,全划给赵国。蔺相如心里清楚秦王不会有诚意,便提出要秦王也应斋戒五天,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王只好应允。
蔺相如预料秦王终究会变卦,就在当天夜晚命他的随员化装成平民,抄小路把和氏璧偷偷地护送回赵国。
最终的结果:
五天过后,秦国举行隆重的仪式来接受和氏璧。蔺相如空着手,不慌不忙地走上殿来,告诉秦王他已暗中派人把玉送归赵国。秦王气得浑身发抖,但也无可奈何,最后只好自认没趣,放蔺相如回去。秦国并没有把十五座城给赵国,赵国也始终没有把和氏璧给秦国。
故事的寓意
“完璧归赵”主要表达了蔺相如凭借着勇敢无畏和机智聪慧,成功地将和氏璧从秦国完好无损地送回赵国。它体现了在强大的对手面前,只要有勇气、智慧和坚定的信念,就能够维护自己国家的利益和尊严。
故事的启发
其一,智慧的力量无穷。蔺相如在面对强秦的威逼时,没有盲目行动,而是冷静分析局势,巧妙地利用秦王对和氏璧的喜爱以及秦国的礼仪制度等因素,为自己争取了主动,最终实现了完璧归赵。这告诉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挑战时,要善于思考,运用智慧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其二,勇气可嘉。面对秦国这样强大的国家,蔺相如毫不畏惧,敢于挺身而出,承担起送璧入秦并保证完璧归赵的重任。这种勇气是我们在面对困难和危险时所需要的,只有勇敢地面对,才能有机会克服困难。
其三,忠诚与责任。蔺相如作为赵国的使者,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对国家忠诚不二,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这提醒我们要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自己的工作、家庭和国家负责。
其四,坚持原则。蔺相如在与秦王的交锋中,始终坚持赵国的利益至上,不被秦王的威逼利诱所动摇。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轻易妥协,坚守自己的信仰和价值观。
视频提供: 吴中芳
撰 稿:张凤梅
初 审:赵婷婷
终 审:王园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