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名枝柳人54年后重返融水战地忆当年
2024年9月20日,当年参加枝柳铁路会战的原湘黔枝柳铁路会战梧州分指挥部500多名老民兵在融水相聚,隆重举行庆祝国庆75周年,纪念枝柳铁路会战54周年,重走当年会战路
9月19日下午,融水火车站迎来一次历史性的人潮,当年修建枝柳铁路来自广西各地、市的老民兵,高举红旗,从广西南宁、柳州、贺州、梧州、苍梧、蒙山等各市、县汇聚站前、站台回顾当年会战情景,在站房前拍摄留念。
在密集的人群中,笔者看到当年枝柳铁路工程指挥部办公室秘书、原南宁铁路局副局长王书庆;原枝柳铁路工程指挥部《枝柳通讯》记者、原柳州铁路分局老领导蒋以龙;融水火车站党支部陈书记在骄阳烈日下来到战友们中间,看望远道而来的老战友、老同志,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2024年9月19日下午,驻广西各地、市各团、队战友战友先后到达当年参加施工的第一个站点
融水县党委宣传部派出的多位融媒体记者,不时地把镜头对准这些年过古稀,当年在生活、施工条件十分艰苦、困难的环境下,为修建融水铁路奉献青春的老民兵。当年修建融水火车站负责施工的苍梧县民兵团领队萧锐玲介绍:团党委把融水车站第一座房子交给女子连施工建设,当建房图纸和设备还未备齐,女民就边学习边提高,边备料边施工;在没有机械设备的条件下,靠人拉肩扛,修建车站大小房子57座,建筑总面积10158㎡。
梧州分指苍梧民兵团战友在当年施工建设的融水站前留影
梧州分指蒙山县民兵团战友高唱《铁路修到苗家寨》在当年施工建设的路基股道中缓缓走过
梧州分指梧州独立营战友在当年施工修建的“跃进洞”下忆当年
梧州分指贺县民兵团部分战友在当年参加施工建设的融水铁路大桥下叙往事、留纪念
冒着36度高温,在1970年9月28日开始动工修建的枝柳铁路融水铁路大桥下,记者采访当年参加大桥施工的部分贺县民兵团老民兵黄兴谦、杨自光、邹德留等;其中黄兴谦(之前是抗美援越退役老兵)面对镜头向记者介绍说:“当年我是分管大桥施工的专业连副连长,大桥进行围堰施工时,组织民兵配合铁道部大桥工程局进行清基、运沙石、运水泥等;当时备料是用人工扛水泥、肩膀挑沙石、人力推斗车,24小时轮番上阵,抢时间,争速度,1971年 3月大桥主体工程完工后,我和大部分民兵回到原二团连队继续参加其它工程施工。50多年过去了,今天跟着大家回到当年施工工地,看到建成通车后雄伟壮观的大桥,我深感自豪。
融水县融媒体、电视台记者现场采访
文艺演出现场前排
文艺演出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中拉开序幕
原南宁铁路局老领导、枝柳铁路会战老领导老战友王书庆在开幕式上讲话
融水县博物馆馆长石 磊在开幕式上讲话
南宁铁路局宣传部企业文化宣传科刘飞刚在开幕式上讲话
9月20日上午8时,融水县城金芦笙国际大酒店大门广场,红旗招展,与老兵穿着的红T恤相伴,形成一片红色海洋。500多名枝柳老战友欢聚一堂,拍摄大集体照,举行文艺演出的入场式和开幕式。
开幕式上,深受老民兵尊重爱戴,被大家热心称呼为老领导、老战友的王书庆在开幕式上介绍了枝柳铁路修建时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为本次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内涵。南宁铁路局宣传部企业文化科刘飞刚介绍了南宁铁路局老物件的收集,对完善、保存铁路发展历史提供依据的重要性。融水县博物馆馆长石磊在主席台上讲话指出,融水县博物馆非常重视地方文物、铁路文物的保护,融水铁路大桥已列为融水县永久保护、不可移动的历史文物;当天,融水县博物馆、南宁铁路局宣传部即收到蒙山民兵团、贺县民兵团捐献的有关铁路建设老物件近百件,其中包含木箱、奖状、奖品、历史照片等,为传承枝柳精神、铁路人艰苦奋斗精神、铁路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在庆祝国庆75周年暨纪念枝柳铁路会战54周年文艺演出时全场起立,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歌声中拉开序幕,紧接着的是歌舞《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我是一个兵》等,唱出当年三线民兵高昂士气和满怀激情。
开幕式上全场起立,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革命历史歌曲
文艺演出共表演《铁道兵志在四方》、《我是一个兵》、《到农村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等23个节目
节目主持人:谭振球 李孟芳(右)
文艺演出现场前排
在庆祝国庆75周年暨纪念枝柳铁路会战54周年文艺演出时全场起立,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大合唱歌声中拉开序幕,紧接着的是歌舞《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我是一个兵》等,唱出当年三线民兵高昂士气和满怀激情。
在文艺演出现场,大家看到舞台一侧穿戴着艳丽苗族服饰的融水县铁坑村文艺队员,个个脸带微笑,精神饱满;当她们出现在舞台上时,全场报予热烈地掌声,无论是用餐还是演出、休息,她们均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精神更可贵的是村支书龙太全、村委主任龙太全和枝柳民兵一起参加当天举行的各种活动,充分体现当年支前老百姓的兵民鱼水情。
蒙山县民兵团战友向南宁铁路局宣传部企业文化科捐献枝柳铁路会战老物件
贺县民兵团战友向融水县博物馆捐献《枝柳铁路会战》和枝柳铁路会战老照片
老兵们重返融水这片热土,因为这里是他们参加枝柳铁路会战的第一个主战场,当年的梧州分指挥部即设在原融水县的广播站。不少的老民兵没有忘记,当年的融水县文工团特为迎接枝柳民兵进驻融水而创作的《迎接大军到融江》歌曲,这歌曲目前仍在贺县民兵团民兵中保留传唱,并编成歌舞当天在舞台上演出。浩浩荡荡的铁建民兵队伍,是扛着行李行军走路来的,使用劳动工具是从家乡带来的木板车、铁锤钢钎、锄头洋镐,扁挑土箕等。枝柳铁路的路基是他们用板车推、人工挑、肩膀扛起来的;白沙三号、四号隧道施工初期,没有空压机,他们是用钢钎、铁锤打炮眼,炸顽石和采用打横洞的施工方法......加快施工进度,在1970年12月,成为枝柳铁路第一个打通的隧道,受到总指挥部、区指挥部的通报表扬,梧州分指挥部在隧道前召开现场经验交流会,促进全线的施工进展。他们住的是自己搭盖的茅棚,是老乡腾出来的房子,这一代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我们的时代精神。
50多年后的今天,他们看到苗乡天翻地覆的变化,看到南来北往的列车,感慨地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我们为自己曾经有过这段难忘的历史,感到无比的骄傲!感到无比的自豪!我们的青春无怨无悔!
作者:邹源坤
1971—1975年参加枝柳铁路会战;1976年—2013年为柳州铁路电务部门政工干部,大专文凭,中共党员,退休后致力于枝柳铁路文化收集、宣传等;主编出版《枝柳铁路会战》;目前积极参与广西《三线人回忆录》出版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