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缕书香,纵情山河,品百味人生,与书同行。
读书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感受到知识的魅力,收获更多的快乐和智慧。
莎士比亚曾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翅膀”。书是最好的朋友。每一本书里都有一个世界。我们在书中结识不同的人物,体验不同的生活,领略不同的风景。
与书相伴,与书为友,让我们一起走进书的世界,感受文字带来的美好时光。
书名:《儿童整本书阅读实战》
分享者:古城区祥和学校 木贵梅
作者简介:左春云,高级教师,现任北京市通州区贡院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获“优秀教育工作者”“巾帼标兵”等荣誉称号。自任职以来,寻根溯源,坚守文化自信,将百年老校的文化优势凝练为办学特色,着力打造书香贡院的文化品牌,将阅读视为学生最重要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搭建整本书阅读在学校层面的课程框架;探索基于问题解决、任务驱动的全学科阅读策略体系;发起学校、家庭和社会共读的阅读社区群落;打破时空界限,实现校园实体+线上资源的个性化、定制化的混合式阅读推进方式……真正继承和发扬古代中国优秀的读书传统,倡导读书风尚,弘扬中华优秀的读书文化。
内容简介:本书萃取了学校“整本书”阅读的部分研究成果,涉及《大卫,不可以》《不一样的爸爸》《青蛙和蟾蜍》《北纬36度线》《窗边的小豆豆》《爱丽丝梦游仙境》《点亮小橘灯》《盐丁儿》《草房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共10本书。每一本书都包含“论证报告”,论证选书缘由;“教师读书心得”,袒露教师读书感受;“教学设计”,呈现导读、过程指导、成果交流等不同课型;“活动手册”,通过一系列的活动设计,辅助学生细读文本、内容重构、前后关联,深入地理解作品内容;“学生作品”,展现学生的阅读收获和感悟等。五个板块围绕着如何选书、教师如何阅读、教师如何设计学生的阅读活动等方面展开,以样例的形式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供启发和思路。
阅读感想:《儿童整本书阅读实战》是一本通过扎扎实实的实战经验积累的精华,也是整本书阅读实践教师的集体的智慧结晶,可以说是学校整本书阅读团队研究探索优秀成果。所以在读的过程中都能够感觉到里面的用心、专业以及智慧。他们所选举的10本书(《大卫,不可以》《不一样的爸爸》《青蛙和蟾蜍》《北纬36度线》《窗边的小豆豆》《爱丽丝梦游仙境》《点亮小橘灯》《盐丁儿》《草房子》《林汉达中国历史故事集》)涉及了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就是在选材方面就兼顾到了各个年级可谓是非常之用心了。每一本书都会包括5个环节:
五个板块围绕着如何选书、教师如何阅读、教师如何设计学生的阅读活动等方面展开,以样例的形式为教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提供启发和思路。给我们真正在去做整本书阅读教学时提供了一个很清晰的路线,并且可以让我们看到在整本书实践的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是如何去实施的,这样就会给我们在整本书实践的过程中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通过学习和借鉴,寻找适合我们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方法和模式,这是我们团队一直以来对于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也是我们语文教师想去实现的一幅美好的愿景,希望通过整本书阅读,我们能够培育越来越多的读书种子,也能够为了培养终生热爱阅读的种子们播撒一些雨露和阳光。
让情感教育进入语文课堂
-—读《听名师讲课(语文卷)》有感
作者:雷玲
分享者:古城区祥和学校 薛蕾
内容简介:《听名师讲课·语文卷》(第二版)系统展示了李镇西、钱梦龙、王崧舟、窦桂梅、于永正、孙双金、薛法根、周益民等20多位语文名师的教学片断和教学艺术,并汇聚了众多一线语文教师的赏评、感悟、反思和应用心得。为语文教师有效提升专业技能、育人能力和课堂教学艺术提供了丰富借鉴,指明了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向和路径,是一本好学、好用的案头书。
一、 情感教育在语文中的重要性
语文课是一门极具思想与情感内涵的工具。白居易曾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句话道出了情感教育的真谛。教育是充满情感和爱的事业,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富有智慧的人,还要培养情感健康的人。而情感因素在语文教学中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语文教学是一个典型的情感活动过程,教师的教学情感、教材的创作情感、学生的学习情感三者的有机融合。
小学语文情感教育,从最根本的涵义上说,就是教师从学生的情感入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以积极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尽量在多个层面上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让学生在快乐的情绪下积极主动地学习,达到完成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浅观情感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现状
情感教育虽然极为重要,但在教学中我们有不少教师过于注重理性分析和追求知识灌输,忽视了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致使语文枯燥无味。然而当老师们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甚至手舞足蹈,精彩的剖析课文时,学生们有时却如此冷静,似乎与老师的心灵产生不了共鸣,情感不能互通。教学应成为师生互动的媒介,只有这样,知识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思维活动才能互通互融,充分展现教学的活力。
三、如何让情感教育进入到语文课堂中
1、以“情感”为主线贯穿课堂,给学生创设富有震撼力的情感体验
于漪老师说:“语言不是无情物,教师的语言更应饱含深情。”教师若能满含激情的诱导、讲解、分析,激发了学生的情绪体验,使审美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这样教师的语言就不仅能传授正确的知识,也能传达丰富的情感,从而获得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文章不是无情物。”在中学语文课本中,不少作品既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生活画面,也融进了作者的喜怒哀乐。这些文章语言优美、立意新奇、境界开阔,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又能发展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些文章时,要想让学生理解作者之“情”,就必须让学生入文本之“境”,所以,学习课文之前,教师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创设一个引人入胜的阅读情境。学习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们就可选用与古诗诗意相似的古筝乐曲《送别》,用它那舒缓、清悠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有些文章中的事学生无法亲身感受,像《出师表》、《孔乙己》等。因此,课前教师就要指导学生用多媒体搜集有关资料,以培养学生搜集和整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播放有关的影像资料,拓展视野,拉近学生和课文之间的距离,为文本的互动作好充分铺垫。
2、情感与文本相结合,让学生受到与文本相一致的情感熏陶
语文教材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大多具有鲜明的主题思想和独特的艺术成就。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为学生创造一个思考、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使他们感知敏锐,想像丰富,思维活跃,理解深刻。如朱自清的散文《绿》,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开朗奔放、如醉如痴的情感,抒发了作者热爱祖国大自然的情感。教师要激发学生为“绿”动情,挖掘作品蕴涵的思想,叩开学生情感的心扉。
3、发挥语文优势,让有感情朗读成为开启学生情感之门的钥匙
朗读能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激荡心灵情感的潮流。如《春》的朗读教学,我和学生一起运用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出坚韧的春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艳丽的春花等形象,感受生意盎然的美好春光,抒发奋发向上的青春情怀。
4、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民主、轻松的学习氛围
教育活动离不开师生之间的心理活动,特别是情感的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意见,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热情鼓励、积极引导学生思考、发言,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探讨,对学生少批评、多激励、少灌输、多启发,尽可能创造更多机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和进步的喜悦。比如在窦桂梅老师教授的《落叶》中,窦老师首先给学生以积极的鼓励,使得他们能够大胆主动的模仿小虫、小鱼、蚂蚁、燕子的动作,能够身临其境地体会理解“爬”、“游”、“飞”、“坐”、“躲”等一系列动词的意义,还可以给学生渗透近义词意识。不仅如此,还能在语言积淀的过程中体验情感。
总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语文教师必须充分开发和利用这一非智力因素,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把它落实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陶冶情操、滋润心灵、体验美丽,才能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才能培养出真正全面发展的、具有高素质的人才,我们的社会才能和谐、进步。
书名:《教育的情调》
作者:马克斯.范梅南
分享者:古城区祥和学校 和庆祥
书的简介:
这不是一本教育技巧指南,而是一段寻找教育情调的旅程。在这本书中,我们能通过一个个教育小故事,看到真正的教育者应有的样子——敏感而机智,知道什么对孩子合适、什么不合适,知道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关注孩子的独特之处,关注孩子的个体生活世界,懂得如何“看”孩子和“聆听”孩子。
只有真正的教育者,才能读懂孩子的内心,把准教育的基调,让教育和成长变得更加美好而充盈。
初遇《教育的情调》,我便产生了深深的好奇,是什么样的一本书让这么多的教育名家倾情推荐?这究竟是慧眼识珠、经典之作,还是商家炒作、人傻钱多?
初读时发现整本书都是一个个细小的教育案例和故事,既没有系统的高大上的教育理论,感觉够不上称之为经典名著,又没有解决教育问题和教师烦劳的对策和方法,感觉跟我们日常的教育工作没有什么联系,就愈发觉得是被商家的宣传给收割了,甚至连读书反思也觉得难以动笔。但是最终到了催交读书笔记的时候,总要写点东西出来的。于是我在一个午后,静下心来认真的把这本书又看了看,越看我就越有一种强烈的感觉,我错了!我一开始把这本书当做一本教育学理论名著,当做一本指导我日常教学工作的工具书去阅读,希望它能立竿见影的提升我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能力,一句话我是带着强烈的功利心去读这本书的,但这个出发点就错了。范梅南没想过在书中罗列一些高大上的教育学理论来高屋建瓴,他也没打算在书中给广大教师指出一条金光大道,更没想过对某种教育难题给出一把万能钥匙。范梅南只是想改变哪怕是一点点我们对孩子的看法,对教育的心态。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看似无心,实则是想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教育是一件充满人文精神的爱的互动。我们不要把教育作为一件工具,当做一门技术,因为我们面对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灵魂的人。
所以,读完这本书我确实没有找到一个巧妙的教学技巧,也没有认识一个新的教育学理论,我只是回想起大学时老师告诉我们的一句话: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书名:《漾着诗性智慧的课堂教学》
分享者:古城区祥和学校 和凤兴
《漾着诗性智慧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阐述的是余志君老师及团队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案例,展示了如何在语文教学课堂中融入诗性教学,培养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和创造力。这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很适合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阅读。
余志君,江西景德镇人。全国优秀教师,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南粤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现任珠海市香洲区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从教36年,聚焦儿童言语表达与创造力研究、优质学校建设等,在《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小学语文教师》等发表多篇文章,著有《漾着诗性智慧的课堂教学》、《想象教育本来的样子——我的活力教育探索与实践》、《发现词典:走进3000年》等。
诗性即创造。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表现为旺盛的创造力,也即维柯所言的诗性智慧。
《漾着诗性智慧的课堂教学》这本书中诗性智慧这个概念源于17世纪意大利著名历史哲学家维柯《新科学》。维柯通过研究处于人类童年时期原始野蛮人的那种率真、袒露无遗、充满旺盛感知力和强烈生动想象力的心智,揭示了人类普遍共有的精神本质——创造。维柯认为,诗性智慧是人类原初的智慧形态,是世界各民族最原始的、最本质的智慧。他依据《圣经》记载,把原初人类的自然本能,如恐惧、夸大、猜测、想象、迷信、好奇等心理反应描述出来。
本书中,余老师以“诗教”为核心,在常态语文课中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与鉴赏能力,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与“形象思维”。通过教学案例展示、案例分析、学生成果展示,为我们一线教师剖析如何培养儿童的言语表达与创造力,最终聚焦于儿童的诗性智慧培养。
儿童的言语表达与创造力选择中低年级,是想让儿童的创造力在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得以充分发展,拓展儿童在创造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特别是文中提出的语文三个本色要素是“纯真、诗意、创造”,本色语文在品质上应该是纯真的,在形式上应该是诗意的,在成长则是强调创造的,将联想、替换、逆向、组合四种重要的创造方法引入语文课堂,在每一堂语文课上引导儿童进行灵活的言语表达,使其创造力在思维发展的关键年龄阶段得到充分培育和发展。
语文教育就是用语言来塑造人,培养人,培养创造力理应是语文教育本身的应有之义,将情境创设、角色扮演、鼓励和引导学生真实大胆地说话,鼓励师生共读童谣,回归童真、唤醒诗性,以诗性智慧的核心教育渗透其中,这些都让我受益匪浅。
书名: 《教学策略》
分享者:古城区祥和学校 和晓庆
钟启泉,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学部委员(兼教育部教育学与心理学部召集人),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师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全球教育展望》杂志主编。著有《深度学习》《教学设计》《解码教育》《读懂课堂》《课程的逻辑》《学校的变革》《教学心理十讲》等。
《教学策略》是2023年8月由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书籍,作者是钟启泉 。该书探讨了新世纪课堂转型背景下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挑战性课题以及教学策略研究的展望,旨在为我国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提供思想武器,同时也为中小学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新鲜经验 。
人是自立的存在,所谓‘教育’就是发掘人的潜能。来自他人的帮助,比之学习者自身潜在的自然的发现,终究是外在的机械作用而已。这样说来,亲历亲为的学习乃是一种愉悦,其效果将是恒久不灭的 。
学习的本质就是“探究”。无论是学科教学还是跨学科教学,作为学习的方式,本质上同样是“探究型学习”。“探究型学习”的特征是,其一,它强调基于学习主体性知识的体系化与结构化。晚近的课堂教学所关注的是表达思考、借助这种表达同他者对话、进而借助这种对话发展为同他者协作的过程,从而促进每一个学习者的自觉的学习态度。其二,它强调能够做什么。所谓“学科素养”是超越了个别技能的掌握的“思考力、判断力、表达力”的养成,指向见解与思维能力的作用,懂得在实际的情境使用具体的工具。
意大利中世纪诗人但丁说:“人不是像动物那样而生,而是为追求美德、拥有知识而生。”儿童的学习与成长是不断迈向高阶的能动性的过程。儿童与生俱来就拥有同环境中的人、事、物进行能动作用的倾向性,拥有大量的萌芽性能力。儿童呱呱坠地,不用谁教,就会自然地展开学习。这种萌芽性能力所带来的同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之逐渐加深对周边事物与现象的具体理解,同时也获得对种种环境的有效的作用方式,并且得以精致与拓展,这就是学习的原型——“探究型学习”。
阅读钟启泉的《教学策略》一书,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策略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教学策略是指基于教学目标及其实现步骤之原则的集合,旨在优化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效果 。书中详细探讨了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挑战性课题以及研究展望,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借鉴 。
书中强调了有效教学的核心在于学生的实际收获,而非教师是否完成了教学内容。这让我认识到,传统的教学观念需要转变,教师应更加关注课堂结构的把握、节奏的安排以及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钟启泉教授指出,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涉及知识的传递
和人格的培养 。通过多元化的课堂情境和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
书中提到的启发式教育和苏格拉底式教育对我影响深远。这种教育模式强调通过反思和对话来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 。这让我思考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融入更多的互动和讨论,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精神 。此外,书中还强调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认为这能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人际交往能力 。
总之,《教学策略》一书为我提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让我更加明白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过程。教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过程。我将把尝试把这些理念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努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
书名:《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
分享者:古城区祥和学校 和媛妹
《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这本书从“识字、写字”“阅读”“习作”三个维度对比了新旧教材的不同之处,揭示了统编教材的编排意图,并为读者提供了贴心的教学建议。·本书是统编教材培训专家科学分析与深入思考的结果,是作者在编写统编教材教师教学用书和展开省级教材培训会过程中灵感的集萃。·本书能够帮助教师更新教学理念,避开使用统编教材的误区,从而破译教材密码,给读者一定的启发。
韩素静,人教社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培训优秀专家,统编教材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用书》编委,多次承担统编教材国家、省、市级培训工作。河南省名师、河南省教师教育专家、濮阳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7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河南省濮阳市油田教育中心语文教研员。曾荣获“河南省具影响力教师”特别奖,以及“河南省具成长力教师”。《班主任》《教师博览》《福建教育》封面人物,《中国教师报 教育家周刊》推介人选,被誉为“用阅读和写作点亮教育人生的传奇教师”。出版《做温暖的“老班”》《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陪伴,是*好的教育》等专著。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那么,在识字、写字方面,是怎么编排的呢?课堂教学又要注意哪些事项呢?
为更好地教师正确理解、把握的编排意图,了解各栏目各板块的功能,本书每一辑涉及各栏目的编排意图和教学建议:编排意图来自于教材培训时的思考,教学建议源于对一线听课、评课过程的思考,有彩的课例展示,也有使用教材时要避的误区。本书在一线教师在理解编排意图和参考教学建议的基础上,更好地把握和使用。总而言之,本书是青年语文教师汲取成长力量、实现业发展的有力抓手。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统编教材如同一盏明灯,引领着师生们共同探索知识的海洋,而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些教材,使之成为启迪智慧、滋养心灵的钥匙,则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索与实践的课题。近期,我深入研读了《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并尝试将其教学理念融入日常教学中,这一过程不仅让我对教材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教书”与“育人”有了全新的感悟。
统编教材在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经典性与时代性的结合,每一篇课文都是精挑细选的佳作。在教学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要教好统编教材,首先要做的是回归文本,深入挖掘其内在的思想价值和文化底蕴。通过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语言、分析结构,让学生不仅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更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与智慧,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统编教材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作为教师,我们应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无论是通过多媒体展示历史背景,还是组织角色扮演活动,都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主动学习,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同时,情境的创设还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统编教材强调读写结合的教学理念,认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深化。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引导学生将阅读所得转化为写作素材,通过仿写、续写、读后感等多种形式,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将自己在写作中的困惑和心得带回阅读中去寻找答案,形成读写相长的良性循环。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也让他们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去表达自我、交流思想。
统编教材还非常注重知识的实践应用,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我积极组织各种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社区服务、文化体验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语文的魅力,体验学习的乐趣。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语文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实现了知识的学以致用。
阅读《统编小学语文可以这样教》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也让我对未来的教学充满信心。我相信,在不断地学习和实践中,我会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总之,统编教材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而如何教好这套教材,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和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引导学生成长、启迪学生智慧的过程。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教材的精髓,把握了教学的规律,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书香浸润心灵,阅读点亮人生”,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追求精神富足和心灵成长的方式。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让我们不忘初心,坚持阅读,让书籍成为我们最忠实的伴侣,陪伴我们走过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我,最终点亮属于自己的璀璨人生。愿我们都能成为那个手捧书卷,心怀梦想,勇往直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