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中雨花陈超飞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聚焦实验谋创新,共同教研促发展

创建于10-13 阅读1026

       为更好地落实新课标、新教材、新中考所强调的实验教学,2024年10月10日下午,雅境中学、稻田中学、明德雨花实验中学和长沙实验雨花中学的生物老师齐聚师大附中雨花学校,在教研员段卫斌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雨花区中学生物学教研共同体的第一次精准研讨活动。作为第一组,他们的研讨活动聚焦实验教学,共研实验创新与实施策略。

       研讨会开始前,师大附中雨花学校的成子通校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首先对莅临学校指导交流的领导、专家以及老师们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成校长在致辞中强调,学校近年来在教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离不开雨花区教科中心的正确领导和其大力推动下的教研活动的助力。最后,他再次热忱欢迎大家在未来能够多来附中雨花学校进行指导交流,共同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课例观察

       本次研讨会的重头戏是观摩谭芝梅老师执教的实验课《鱼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这堂课以丰富的探究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揭秘鱼类在水中生活的奥秘,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课堂通过播放"全国放鱼日”活动视频导入,引发学生对鱼类资源保护的关注,引导学生思考活鱼运输中影响鱼成活的关键因素,激发兴趣并激活思维。随后,通过精心设计、环环相扣的观察实验和模拟实验探究鱼类适应水中生活的特征;借助火龙果汁、氧气传感器、鱼鳃模型等创新了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鱼在水中的呼吸过程。最后,谭老师鼓励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一款“活鱼运输设备”,以提高活鱼在运输时的成活率,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积极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

        课例研讨

       课例是研讨的载体,研讨是对课例的提升。按照既定的方案,谭芝梅老师进行说课,她阐述了自己的设计理念、反思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四所学校的生物老师分为四组,根据各自的观课点进行主题讨论并派代表总结发言。

        第一小组:雅境中学

       讨论主题:导入情境的设计、教学环节过渡语的设计、整个教学流程的设计。(侧重观察是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1.情境导入:以全国放鱼日活动视频材料作为导入,引出鱼苗运输过程中,为何要保证氧气的充足供应?材料新颖,来自于真实的社会生活,并能提出问题,聚焦本节的主要学习目标;还与课堂最后的创新应用前后呼应,使得课堂更完整。

       2.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科学合理、有效有趣。从课堂流程看,教学都以四个环节展开,即提出问题→开展探究→交流反馈→得出结论。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主动探究,符合以学定教、先学后教的教学原则。从教学顺序看,活动设计由表及里,由易到难,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得课堂目标达成更加有效。例如:探究鱼的呼吸时,从观察口与鳃盖的交替张合到溶氧量的测定与比较,再到观察鳃的内部结构,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在探究溶氧量测定与比较的实验时,先由学生设计试验方案,再表达交流,改善优化,最后到问题的解决,使得课堂难点得到了有效的突破。所有概念的生成都有与之切合的探究活动或者真实材料作为支撑,让学生从做中学,从悟中学,在多样化的活动中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特别是生命观念、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三个方面。课堂通过丰富多彩,又行之有效的活动来突破重难点,给予学生充分的展评时间与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度,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语言组织能力。

        第二小组:稻田中学

       讨论主题:学生的参与面与参与度,包括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及学生活动状态、效果(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况)

       自主学习以课前前置学习为主,探究学习全程以小组合作形式呈现。课堂设计了五个探究活动,学生探究和展示的时间共计三十分钟。探究活动任务明确,学生做什么,怎么做,怎么展示都有提示和指导。学生的参与面广,深度参与。学生概念的生成和理解全部在探究活动中体验、互动、交流和评价中获得。

       在探究实验的课堂中开展教学,我们看到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展示和评价,思维的碰撞火花,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水到渠成,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思维得到很好地培养。

       谭老师的课带给我们的深刻体会,转变观念,进行科学的设计,思路清晰,环节流畅,探究学习的氛围,在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课堂中实现教—学—评的一体化。

        第三小组:明德雨花实验中学

       讨论主题:问题的设计及有效性,即思维的激活与点拨情况

        1.每个问题都是围绕教学目的展开的。

        2.提出的问题有层次性。例如观察水流经过鱼体的过程和与鳃适合水中呼吸的特征,都是以问题串的形式提问。设计的问题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

        3.提出的问题有探究性,例如请推测水中氧气成分的变化?鳃为什么能让鱼在水里呼吸?流线型真的能减小阻力吗?这些问题学生不能直接得出答案,需要老师通过设计学生活动,让学生自主探究得到答案,这样的设计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进学生独立思考。

        4.提出的问题是面向全体的,一共提出了大概35个问题,其中点答有27个,齐答有8个。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提出的问题有难有易,考虑到了所有的学生,确保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

       谭老师涉及的问题是有效地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是有层次的。特别设计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并将问题落地在课堂内高效地解决。

        第四小组:长沙实验雨花中学

        讨论主题:“四有”评价的落实情况(有限时、有质疑、有协同、有展评)

        这节课我们组主要探讨的主题是四有情况的落实。谭老师的本堂课很好地落实了四有。

        1、有限时:在教学过程中,谭教师的讲述时间控制在总时长的一半以内,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和思考。这种时间安排有效避免了“满堂灌”的现象,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课堂互动。

        2. 有质疑:谭教师设计了多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创设了引发学生思考的情景。例如,在前置任务中,有学生提出了“鱼为什么能够在水中呼吸”的问题,并在后续的课堂中继续探究鱼在水中呼吸的原因。这种质疑精神不仅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还培养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有协同: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师生之间以及生生之间的互动非常融洽,每个小组都有学生积极举手分享自己的答案和想法。当某个学生的回答不够完善时,其他学生会立即补充自己的观点,共同完善实验方案。例如,在鱼呼吸前后测量溶解氧含量的实验中,学生们提出了不同的测量方法,并相互补充和完善。

        4. 有展评:学生展示环节是本节课的一大亮点。各小组展示了鱼的呼吸中氧气含量变化的实验结果,从第一组到第三组逐渐深入完善实验方案。第一个小组的方案虽然在教师的预测范围内,但接下来的二三小组的表现超出了教师的预期,展示了更加创新和深入的实验设计。这种展评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促进了他们之间的竞争与合作。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鱼类适于水中生活的特征,还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同时,教师通过有限时、有质疑、有协同和有展评的教学策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微讲座分享

       关于实验教学,老师们一直在摸索,感觉困难重重,这次研讨活动特意安排了微讲座分享——雅境中学教研组长吴芳老师的《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实施策略》正好可以为老师们答疑解惑。吴老师首先从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新教材实验的安排、湖南省下发的关于必做实验的红头文件以及中考实验考查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后续通过雅境中学的实践案例深入浅出地介绍了课堂实验、课外实验以及跨学科实践活动的实施策略,从实验的布置到实验的开展以及评价,都有具体的过程指导,对老师们后续开展相关实验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本次活动的初衷是通过交流集思广益,通过实践总结经验,通过反思提升效率,为老师们提供更好的实验教学指导,以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素养。教研员段卫斌老师在总结本次活动时,高度地肯定了本次活动,同时也期望这五所教研共同体学校今后紧密联系,多交流分享,以求共同发展。

阅读 1026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