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学生欺凌,守护温暖校园——防治学生欺凌(家长篇)

振新德育
创建于2024-10-13
阅读 73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你了解学生欺凌吗?

       校园是学生成长圆梦的地方,朝夕相处的同学是我们亲密的伙伴,在这个美好的大家庭中,同学们应该互帮互助,传递温暖。守护美好青春,拒绝学生欺凌是每位同学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作为家长的你,知道什么是学生欺凌吗?你知道如何预防学生欺凌吗?让我们一起了解一下吧!

一、科学认识学生欺凌

1.学生欺凌的定义

       学生欺凌是指发生在学生之间,一方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压、侮辱,造成另一方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者精神损失的行为。


2.学生欺凌认定“四要素”

       (1)主体要素。欺凌往往发生在学生之间、同年级学生间、同班级学生间、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间,甚至是不同学校的学生间以及校内学生邀请校外人员等,都可能会出现学生欺凌。

       (2)主观要素。欺凌者主观上具有蓄意或者恶意,造成他人伤害的想法,即欺凌者想要通过欺凌手段达到欺压、侮辱对方的目的。

       (3)行为要素。欺凌者实施了具体的欺凌行为,通常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

       (4)结果要素。欺凌行为往往给被欺凌者造成了伤害后果,例如,殴打导致的身体伤害,抢夺财物造成的财产损失,侮辱谩骂带来的心理伤害和精神痛苦等。

3.欺凌的形式

       (1)肢体欺凌:主要利用身体动作直接攻击他人,包括殴打、推挤、吐口水等。

       (2)语言欺凌:主要通过口头言语直接攻击被欺凌者,如取侮辱性绰号、辱骂、讥讽、嘲弄、恐吓等。

       (3)财物欺凌:欺凌者通过损毁被欺凌者的文具、衣物等物品达到欺辱对方的目的,或者是欺凌者通过向被欺凌者索要钱财达到获得优越感的目的。

       (4)网络欺凌:通过QQ、微信、电子邮件等多元网络媒介散播伤害被欺凌者的言论、图片或视频等,使被欺凌者再次、重复地在更大范围被围观,从而对其造成更深的精神痛苦。

4.欺凌的人员构成

       (1)欺凌者:发起欺凌行为的主导方,具有攻击性。

       (2)被欺凌者:处于弱势的一方,无法还击对抗。

      (3)协助者:参与部分欺凌的过程。具体行为包括拍摄、传播、放哨等。

       (4)附和者:通常不会参与欺凌,但会在旁边嬉笑叫好,或说一些煽动性的话等。

       (5)旁观者:置身事外的围观者,怕惹祸上身,多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二、可能让孩子卷入欺凌的养育方式

 1.极端的养育态度

       家长对孩子持拒绝和否定态度

       家长对孩子极度娇惯和宠溺

2.家长日常经常体罚孩子,甚至达到虐待的程度

       “棍棒底下出孝子”

       “打才能让孩子长教训”

3.家长自身社交不良,不擅长人际冲突解决,不能示范良好社会技能


4.家长歧视受害者或者持受害者有罪论观点

       “这个人活该被欺负”

       “为啥只欺负Ta不欺负别人呢?”

三、家长如何预防孩子被欺凌?


1.主动关注和参与孩子的学校生活

       (1)定期和学校及老师沟通,寻求资源

      (2)关注学校所发的资料,了解学校发生的事情

      (3)做家长志愿者或者加入家长团体,分享信息

2.学会倾听,让孩子愿意讲述学校生活

       (1)每天和孩子聊天,充分表达支持

      (2)除非孩子主动与家长沟通,否则不主动提“成绩”的话题

      (3)和孩子一起探索学校中可以求助的资源(老师、同伴和其他教职员工)

3.鼓励孩子扩大交往和结交朋友

      (1)教授给孩子一定的社交技巧,尤其是建立及维持友谊、冲突解决的技能

       (2)为孩子创设交友的机会和时间

4.监控孩子的社交情况

       (1)了解孩子的社交网络

      (2)保持孩子合理的社交边界和合乎规则的社交行为

       (3)识别同伴的不良行为并学会说“不”

4.明确讨论和交流欺凌的相关问题

         (1)知识:特点、形式、危害

       (2)态度:不可容忍!没有人应该被欺负!一起面对!

5.练习在欺凌情境下保护自己和维护他人

       (1)保护自己:重点是保障自己安全

      (2)保护他人:视情况而定,保护他人同时也要保护自己

四、有关欺凌的知识和应对策略

1.帮助孩子学会识别什么是欺凌?

        (1)如何区别是开玩笑还是欺凌

        (2)如何区别是起外号还是骂人

        (3)被欺凌会有怎样的心理感受和身体感受

2.告诉孩子如何避免被他人欺凌

        (1)表现得勇敢而自信

        (2)尽可能地远离欺凌者

        (3)不单独行动

3.让孩子学会安全有效地应对欺凌

        (1)不要表现出愤怒和不安

        (2)用坚定自信的语气警告欺凌者

        (3)感觉有危险时赶快离开

        (4)告诉你信任的成年人

五、家长如何识别孩子被欺凌

1.孩子可能被欺凌的信号

        (1)身体伤痕:孩子身体表面无缘无故出现淤伤、抓伤等人为伤痕

        (2)个人物品丢失或损坏:孩子的鞋子、衣物、文具等个人物品经常丢失或破损,但又解释不清

        (3)逃学厌学:孩子突然出现不想上学、装病请假、逃学等现象,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4)如厕习惯改变:孩子非得回家才上厕所

        (5)情绪异常:孩子常有伤心、难过、沮丧等情绪或突然出现焦虑和恐惧感,不愿与人交往

        (6)睡眠出现问题:反复出现失眠、噩梦甚至尿床等问题

        (7)索要/偷窃财物:孩子无缘无故索要甚至偷窃家里的钱物

        (8)自伤/自杀倾向:孩子有自我伤害甚至自杀行为

        (9)拒绝谈论:孩子拒绝谈论学校的事情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或欲言又止

        (10)携带工具去学校:孩子携带或试图携带“保护”工具(棍子、刀等)去学校,并表现出被欺凌者的肢体语言,如拒绝眼神交流、耸肩弓身等

        (11)身体出现非理性的不舒服状态:孩子经常莫名其妙打哆嗦或者说身体疼痛,容易受惊尖叫等

        (12)画特别的话: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在绘画中展现强有力的人物,自己很弱小;或者画蛇、火、使用很多红色等


六、如果孩子被欺凌,家长怎么办?

如果孩子被欺凌:三不要

        1.不要不分缘由地直接介入,孩子有孩子的“江湖”,帮孩子学会自己应对更为重要。

        2.不要斥责孩子没用,错的是欺凌者而非被欺凌者,不是孩子太弱小,而是施暴者太强大。

        3.不要让孩子“以暴制暴”,尽可能制止欺凌者来保护自己,但不要成为新的欺凌者,暴力行为会传染。

       

如果孩子被欺凌:三要

        1.要支持孩子,做到倾听、接纳、沟通和陪伴,同时采集和留好证据。

        2.要和学校及老师沟通合作,当事人直接对话比较容易让事态升级,可以让老师作为第三方先处理这件事,努力创设有益于所有孩子的更好环境。

        3.要帮助孩子提高应对能力,让欺凌不再发生,让孩子有新的成长和感悟。

        和谐校园的建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更需要学生提升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文明意识。学生欺凌损害学生身心健康,让我们一起行动,拒绝学生欺凌,共筑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图文编辑:叶宇柔

图片提供:网络

审核:彭达友、王嘉萍

    长按二维码关注深圳龙岗教育公众号

阅读 73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