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嵊(读 sheng)州四周黛山秀水、赏心悦目,孕育了唯美典雅、极具江南灵秀之气的越剧。春日午后,漫步越剧小镇,感受越剧魅力。
从小镇上的越剧艺术展示馆望见古戏楼台、翘角屋檐,远山逶迤、庭院小景,有一种柔情似水、温婉可人糯糯的越剧滋味。馆内珍藏着邓颖超奶奶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创的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亲笔题词;而越剧发展的前世今生和流派的名曲佳作悉数收入了厚厚的《中国越剧大典》之中。
走过百年、历经沧桑的越剧,如今已蜕变成为中国第二大剧种,它是在嵊州的各种民间歌舞、牧歌小调的影响下,产生了“落地唱书”,又由“落地唱书”演变为初具戏曲雏形的“小歌班”,进而逐渐成熟完善,形成一个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
越剧长于抒情,以唱为主,声音优美动听,表演真切感人,多以“才子佳人”题材为主,艺术流派纷呈,公认的就有十三大流派之多。1947年上海,为创建剧种的专属剧场与艺术学校,10位在沪的当红越剧演员联袂登台筹办义演《山河恋》,”越剧十姐妹”由此得名,青史流芳。十姐妹中,有五位是嵊州籍人士。
在越剧小镇古戏楼,观看了两个半小时的六场越剧《花中君子》。剧中讲述了书香之家的姐姐李素萍悉心辅导亲弟李凤鸣和义弟陈奎考取功名,并谆谆教诲升任官职的亲弟传承家风、清正廉洁,引导教育肩负重任的义弟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全剧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刻画人物丝丝入扣;演员真情投入,乐师功夫到位,给游客观众以正能量的充实和戏曲艺术的享受,亦让大家对越剧小镇艺术团的演技刮目相看。
在舞台一侧的乐池,瞥见越剧小镇艺术团的司鼓兼指挥,猛一看有点像上海交响乐团的一位老指挥家。也许男性艺术家,大多喜欢留长发。
仿古的剧场设计别具一格,仿佛时光倒流,明清古风扑面而来。走进一层的内池,一桌四椅,一碟香瓜子和一盘地瓜干,再泡上一杯淡淡的茉莉花茶,也许这就是戏迷观剧听戏的标配了。抬头看去,二楼的包房雅座亦聚集了不少游客观众。乐声渐起,主角登台,期待中的越剧大戏启幕了。
山林环抱,植被丰茂,翠竹青青,树根缠绕。得天独厚的大自然馈赠,与当地艺人和工匠慧心巧手的加持,催生了嵊州竹编和根雕工艺品这两朵艺苑奇葩。
200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嵊州竹编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根雕工艺品亦以其创意的造型和细腻的技艺,受到收藏家和艺术品市场的青睐。
在小镇的根雕工作坊,艺人正在专心致志用细砂纸精心打磨一尊人物根雕工艺品。我在一旁静静欣赏了许久,由衷钦佩这位师傅的高超手艺,遂从不同角度拍摄,筛选出一张最满意的图片在微信朋友圈晒出来与大家分享,以示对这位工艺师傅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