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程组王燕老师和徐丽敏老师邀请今天要在课前做一次关于“智能体”的课前分享。
对于“智能体”的首次相遇是在第一次“生成式人工智能课”的课堂里。课后我第一时间用文小言设计智能体”心理导师“。兴致勃勃地分享给了几个朋友,感觉大家不是很感兴趣。
如果我们以用户思维来看待这次失败的分享的话,我们首先要让大家理解什么是“智能体”。
智能体(Agent)是指能够感知环境并采取行动以实现特定目标的代理体。它可以是软件、硬件或一个系统,具备自主性、适应性和交互能力。智能体通过感知环境中的变化(如通过传感器或数据输入),根据自身学习到的知识和算法进行判断和决策,进而执行动作以影响环境或达到预定的目标。其核心在于能够自主学习和持续进化,以更好地完成任务和适应复杂环境。
当然作为一个用户,我觉得对于过多纠缠于“智能体”概念本身没有太大意义。或许我们从“智能体特点”的角度,更容易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智能体:
特点1:“智能体”首先是基于大语言模型。即我们能用人类自然语言与机器交流。这有别于码农要用计算机语言(用代码)来和计算机沟通。这点让我们每个人都有了成为数字产品设计者的可能。
特点2:智能体具有自主学习,能持续进化的能力。我们要持续通过对话,训练我们的智能体,调动智能体强大的搜索能力和算力,让智能体的“脑子越用越聪明”起来。
说到“越用越聪明”,又引发了新的问题:如何判断一个智能体的聪明程度? 曾经在上班的路上和讯飞星火的一个旅游设计家的智能体就推荐一条国庆期间人少景美的自驾旅游路线,前前后后对话半小时,推荐的一直是一些常规的线路。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才能让智能体智能?聪明的标准是什么?这些疑惑也令我止步于设计一个八年级道德与法治辅导的智能体用于我的课堂,我无法预测”道法老师“智能体会在我的课堂里说什么,也无法预判智能体是否能说到位,用智能体一起实现课堂双师教学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
前几日,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出炉,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约翰·霍普菲尔德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的杰佛里·辛顿获奖。两位都是AI领域的泰斗,也是目前世界上现存的在深度学习领域辈分最高的前辈高人。物理学奖颁给AI领域,其实算不上跑题。因为霍普菲尔德和辛顿在AI领域的研究,很大程度上是基于物理模型展开的。
了解了这些,在智能体的应用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1.要建立系统性思维。人和AI相比,我们无论在内存大小还是信息处理的速度上都没有丝毫优势。但我们人类有AI所不具备的终身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在AI时代要做的不是掌握更多的信息,而是建立更系统性的思维。我们要更注重培养自己融会贯通和举一反三的能力。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要大力培养跨学科人才、创新型人才的一个重要原因。
2.要与AI建立深度协作关系。在当下这个时代,所有工具性的劳动,都有可能被AI替代。刚开始学习的时候,我就学着用AI制作公众号插图、制作一些用来布置工作的数字播报人,但这个层面远远不够。我们要把AI当做同事一样来进行写作。用包容和耐心对待他,用理解和支持去信任他,通过反复的交流让AI真实地参与到我们的工作中来。
我们把AI视为一把能开所有门的万能钥匙,我们要学会把复杂工作分解成若干个决策步骤,把每个步骤依次交给AI去做,再结合自己的思考去优化,相信这样的结果一定胜于AI直接给出的结果,或是我们自己做。
说白了,要用我们的思维广度和调度能力来提升AI的做事能力。
在理解和学习智能体之后,我对于AI智能体的使用焦虑减轻了不少。由于最近在学生成式人工智能,对于AIGC的敏感度提升不少,似乎一夜间所有软件如知网、百度、美图秀秀的软件都带上了AI。昨天看到电视台播放由AIGC制作的公益视频,今天又看到上海市将成立生式人工智能创新示范区的新闻。面对扑面而来的AI风,我们能做的只有主动拥抱。
最后用那天和向东进老师聊天时她的一段看似玩笑却又富有哲理的一段话结束此文。(我用讯飞星火、智谱清言、fish audio 和剪映尽量还原当时真实场景O(∩_∩)O哈哈~)
让我们向智能体一样不断学习,不断精进,成为彼此的智能体,成为自己的智能体,令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高效和美好。
【根据古诗《画》由天工AI生成的歌曲】
【制作:BY 5旭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