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在路上 研途皆成长] 海口一中初二年级“潭丰洋湿地公园”研学活动纪实

楚楚
阅读 2842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行之所见,拓宽视野,行之所闻,丰富知识。为贯彻国家和我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让学生能在旅行的过程中感受本土文化、陶冶情操、增长见识,全面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2024年10 月12日,海口一中初二年级全体学生本着自愿原则参与了潭丰洋湿地公园研学活动。

‍     本次活动的带队老师是初中部德育处陈仁坚主任和初二年级级长曾丽霞,参加本次活动的老师有初二年级助理、干事以及全体班主任和各班跟班教师。

启程

      10月12日上午十点半,伴随着灿烂的阳光和清脆的鸟鸣声,同学们怀着激动的心情登上了大巴车。一路上,导游详细介绍了潭丰洋湿地的历史与生态价值,激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午餐时间

        到达目的地后,大家首先来到仁台村红色教育基地开始了简单的午餐。学生们围坐在一起享用着研学基地准备的午餐。午餐过程不仅是能量的补充,更是友谊的传递。在欢声笑语中,拉近了大家的距离。

由“染”而生 妙“布”可言

       午后,阳光正好,微风不燥。学生们参加了扎染活动。扎染,古称扎缬、绞缬、夹缬和染缬,是中国民间传统而独特的染色工艺。扎染工艺分为扎结和染色两部分,它是通过纱、线、绳等工具,对织物进行扎、缝、缚、缀、夹等多种形式组合后进行染色。在基地老师的指导下,大家亲手将白布扎成各种形状,然后浸入天然染料中。每一块布都承载着孩子们的创意与想象,当它们被缓缓展开时,一幅幅独特的图案跃然眼前,令人赞叹不已。

   科普长廊 增长知识

       扎染完成后,同学们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有序的进行了湿地科普长廊的参观活动。通过湿地科普,让孩子们了解湿地,认识到爱护湿地,保护湿地人人有责。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和传播湿地生态文化、保护观念、生物多样性等。通过科普活动寓教于乐,让同学们在旅途的过程中体会文化、增长见识。

制作饼干  感知历史

        研学最后一站:制作冼夫人芋泥饼。在做饼干之前,基地老师首先给学生们讲解了芋头饼的由来和冼夫人的历史事迹,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了解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通过课外探究性学习,发掘潭丰洋地区的特色食育文化,扩大知识面。

‍       在基地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分工合作,有的负责准备食材,有的负责搅拌混合,还有的负责造型。经过一番努力,一个个香气扑鼻的芋泥饼新鲜出炉。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大家都感到无比满足与自豪。

教师参与芋泥饼制作

满载而归

       夕阳西下,一天的研学活动接近尾声。在返程的大巴车上,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讨论着今天的所见所闻。老师鼓励大家写下自己的感受,并分享给同伴。通过这次活动,不仅增长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与他人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研途皆成长

        此次潭丰洋湿地研学活动,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丰富的自然知识,更是在实践中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风景在路上,研途皆成长,相信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人生旅途中宝贵的记忆。

精彩瞬间

图片:初二年级各班班主任

‍编辑:赵楚薇

‍审核:曾丽霞

阅读 2842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