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二小 教研】

趣味识“角”,走进本质

——金凤二小数学组单元整体教学研讨活动

应钟十二
创建于2024-10-12
阅读 1457
收藏TA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云天收夏色,木叶动秋声。金秋十月,丹桂飘香。在这收获的季节里,为了加强教师间的经验交流,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促进教师队伍成长。2024年10月12日,金凤区第二小学数学组进行了大单元教学活动。

立足课堂深耕耘

在本次活动中,吴老师首先用4根小棒拼图形,3根小棒拼图形到2根小棒拼图形,逐步引出课题《角的初步认识》。紧接着课件出示课本主题图,结合生活情境,让孩子们寻找主题图中哪里都有角?从实物抽象出“角”,并寻找教室里的角,增强学生对角的感官感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对生活进行观察的能力。其次通过学生摸活动角的感受逐步和学生概括总结出“角”的定义,并通过游戏来巩固学生对角的定义的理解。最后,通过红蓝角大小之争,让学生操作体验叠合法比角,并直观地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任老师执教的《认识直角》这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角的基础上教学的,要求初步认识直角,通过找一找、折一折、画一画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首先通过从一些角中找出特殊角直角,和在教室里找直角,来了解直角的特征,从而达到辨认直角。在认识直角的过程中,任老师引导学生在两把形状不同的三角尺中找大小相等的角,初步感受验证直角的方法。其次通过三个不同的不标准的画直角的视频,让学生分析评价,师生共同总结出画直角的正确方法,同时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加深学生对画直角方法的记忆。最后在用不规则纸折直角的环节,通过学生展示折的过程,强调折的规范性,进一步加深直角的观念。

一个高质量的课堂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协作。段思宇老师从课标背景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单元整体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二年级组基于单元视角重构了“角的初步认识”教学框架,第二节课将“认识角”、“认识直角”、“认识锐角和钝角”作为一个整体内容融合为同一课进行教学,从图形中抽出角,以“认识角”的学习为主线,“直角”为特例研究,从而认识“锐角、钝角”,不断深化学生对“角”的认识。在充分认识角的基础上再进行画角、用角等知识的教学。整合后,教学内容结构化,层层递进,目标清晰,优化课时的同时提高效率,实现高效课堂,让学生更加轻松高效的学习知识、掌握知识。两节课的设计承上启下,将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搭建一座牢固的桥梁。促进学生的学习,从“知识”走向“素养”。

 

教研相长促发展

马娟老师:这两节课中的看、摸、摆、画等环节都体现了强烈的活动性。吴老师的课互动性特别强,充分的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低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特点;就地取材,通过教室发现生活中的角,强化对角的认识;摸角活动注重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自然过渡到角各部分的名称;语言表达简洁同时又具有启发性。

任老师的课趣味性比较强,课堂设计的小视频和游戏,让学生充分地认识体验直角;教学风格严谨,整堂课都在引导学生用严谨的语言去表达;特别好的是刻意制造一个错例,给学生制造思维冲突,加强印象,挖掘知识的本质。

张圆老师:吴老师这节课在找一找,认一认,比一比,画一画的过程中,调动了学生多种感官,建立了角的表象,丰富了学生对角的认识,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任老师这节课特别好的是在加深对直角的理解的过程中,让学生折纸创造直角。创造完,用三角尺进一步进行比较,并且帮助学生掌握判断直角的方法。同时,整节课用两个小儿歌,将复杂的知识转化为有趣的内容,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陈嘉雪老师:任老师这节课通过认一认的活动,帮助学生确定了直角的概念,并且认识了角的各部分名称。然后通过说一说生活当中你看到的直角,让学生进行猜想。最后通过学习用三角尺验证生活中的直角,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直角的感受。整节课程当中设置了很多视频,视频的应用恰到好处,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在画直角的活动中,任老师通过视频展示三个不同且不标准的直角的画法,让学生进行评价,进一步规范学生画直角。最后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直角,让学生感受我们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杜晶晶老师:任老师特别善于引导学生去说完整的话,用准确的数学语言去表述画直角的过程。学生的听课习惯、回答问题的习惯、上课汇报的习惯都特别好,和老师平时的训练是分不开的。任老师课堂中的视频插的特别合适,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在画直角的这部分,展示的是学生错误的画法,让学生评价纠错,然后再去画正确的直角,强化了学生对直角的认识。

追光而遇,沐光而行;深耕课堂,研以致远。此次教研活动虽已落幕,但研究实践的脚步永不停歇。相信在追寻有效课堂的过程中老师们定会蓄势待发收获教育幸福!

阅读 1457
文章由 美篇工作版 编辑制作
投诉